山下运动公园,市民挥汗如雨,活力涌动;山上智慧绿道,游人悠然漫步,手机扫码还能换取“云廊币”畅享服务;山间瀑布飞泻,清风拂面……这幅生机勃勃的和美画卷,正是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东海云廊的日常写照。
谁能想到,防洪治涝的水利工程与绿意盎然的惠民景观竟能这么“搭”!
三面临山、一面临海的定海区,周边五座山占据了70%的城区面积,曾经面临着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每逢暴雨,山体来水量大、流速急,极易引发城区内涝,成为困扰百姓多年的“心头病”。
空中俯瞰东海云廊,宛如一条蓝色玉带盘绕山间。定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然而,今夏台风过境,行走在定海街头,没有一点台风内涝带来的痕迹——治水塑城,定海区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症结在于‘上面拦不住、中间蓄不牢、下面排不快’。”定海区水利局局长徐国中一语道破昔日防洪体系的关键问题。为系统化解决这一问题,定海区创新构建了立体化防洪排涝体系,一体推进五山水利“上拦、西调、中提升、内循环”四大工程,并辅以防汛防台数字化改革,织密安全防护网。
台风智防系统可实时监测台风动态。人民网 程欣摄
2022年,随着上拦截洪渠全线贯通,该工程能够高效拦截约70%的山丘来水。“我们不仅要拦住,还要将洪水转化为宝贵资源。”徐国中介绍,作为典型的海岛城市,当地淡水资源紧缺也是一大难题。西调工程应运而生,每年可将约530万立方米的洪水资源化利用,“这相当于保障了定海城区近三个月的用水需求!”这笔“水患”变“水利”的资源账,让徐国中倍感欣慰。
“今年‘竹叶草’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我们通过‘中提升’工程累计提排洪水36万立方米,城区安然无恙。”五山水利馆馆长季培春介绍,强大的强排能力是关键——每小时可排出11万立方米积水,仅需约三小时,就能将城区主要河道的积水排入大海,“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2024年,定海又启动了五山水利工程“内循环”新一轮建设,新铺设了总长41.8公里大断面箱涵与管道相结合的主干排水网络,同步配套推进老旧小区地下管网改造扩容,实现雨水收集、输送、排放高效衔接。
先“上拦”蓄洪,再“西调”分洪,“中提升”强排,辅以“内循环”畅通城区水系“毛细血管”。四大工程协同发力,构筑起强大的防洪体系。据介绍,该体系综合治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保护面积覆盖15.6平方公里,成功将城区受淹面积减少78%,为城市筑起坚实的水安全屏障。
治水之效,终归于民。当地在“上拦”工程施工便道的基础之上,精心打造了全长25公里的高标准城市绿道,并植入了生态、文化、科普等元素,水利工程秒变城市会客厅。
东海云廊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定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东海云廊22个出入口覆盖全区各主要小区,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休闲场地;全年举办各类文体、科普、惠民活动逾百场,赛事经济效应不断释放……这条廊道不仅有效带动了周边业态发展,更实实在在地铺就了一条连接千家万户的绿色惠民的幸福路。
窦皓、程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