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2025年6月30日:兴城古城
兴城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唯一的方形卫城。另外三座是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平遥古城。
明朝时期,它的名字叫宁远,“一座宁远城,半部明清史。”宁远城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始建,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摧残,外城现已无存,内城经历代维修保留了原貌。
明朝时期,兴城是“关宁锦防线”的重要一关,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为守卫明朝首都作出巨大贡献。
兴城古城内有四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城墙、钟鼓楼、祖氏牌坊、文庙
兴城古城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
钟鼓楼位于兴城古城的正中心,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钟鼓楼基座为正方形,上下三层,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呼应。
古城内有两座牌坊,分列南北,相距约百米。南为“忠贞胆智”坊,北为 “登坛骏烈”坊,分别建于明崇祯四年和崇祯十一年。这两座石牌坊,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为镇守辽西重镇的大将祖氏兄弟建立的。
靠南边那座为祖大寿的旌功牌坊,俗称"头道牌楼"。祖大寿是明朝前锋总兵,他的旌功牌坊建成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石坊按木结构建造,结构严谨,气势磅礴。牌坊的北面横额上可隐约看出刻有“廓清之烈”,意是称赞祖大寿的武功,为明朝镇守边疆、保境安民立下了显赫战功。
靠北边的是祖大乐的旌功牌坊,俗称"二道牌楼"。其结构与南坊大体相同。祖大乐的牌坊建成之时,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关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节节获胜。关外清军时时威胁明朝的安全。崇祯帝为他们立牌坊是想激起他们的忠勇之心。
祖大乐石坊的上层南面刻有"登坛骏烈",意思是登上将坛,创立功业;北面刻有"元勋初锡",大意是树立石坊是对立下头等功勋的人的第一次奖赏,意味着这仅仅是奖赏的开始。
两座石坊均为岩石雕琢而成,造型为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在一条街上,皇上为兄弟俩各建一座牌坊,实属少见。
然而,当明朝最后走向灭亡,山海关外要地尽失的情况下,被立了牌坊的祖大寿不得不归顺清朝。
兴城文庙,是东北三省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庙,内有状元门、状元桥、大成殿、论语墙、圣迹图等。
兴城古城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让袁崇焕一战成名的“宁远大捷”了。
明天启六年,即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诸王大臣,统领13万大军,号称20万,西渡辽河,八旗军连陷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八座城堡。原驻守军都早已撤到关内,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境,直奔宁远。
袁崇焕驻守孤城宁远,城中士卒不满二万人。他汲取前面沦陷那些城池失守的惨痛教训,不出城外野战,决意凭城坚守,拚死固守。同时部署官兵,分城防守:总兵满桂守东面,副将左辅守西面,参将祖大寿守南面,副总兵朱梅守北面,相互援应。袁崇焕则坐镇于城中鼓楼,统率全局,督军固守。
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对于明朝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努尔哈赤原计划从宁远城之下夺取山海关,不料败在袁崇焕手下。当时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久戎沙场。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四十四年来最严重的惨败。
但,努尔哈赤毕竟是努尔哈赤,宁远战败后,他立即扑向距宁远三十里的觉华岛,觉华岛是明军囤积粮草的重要基地,设有水军保卫。寒冬腊月,正值海面结冰,天险成了通途,后金以及蒙古骑兵长驱直入。觉华岛上粮草被洗劫一空,仅是后金军队因运不走而焚毁的粮料就达八万石,同时两千余艘船只同样被焚,最令人心痛的,是后金军队照例展开了屠杀,岛上七千左右明军和约七千平民全部遇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