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社会在进步,又或许仅仅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尽管上数三代都是农村人,但慢慢的,农村成为了回不去的故乡。这确实是事实,对于城镇边,交通便利的农村还好说,借助这波行情,发展越来越好,但对于偏远的农村,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农村,比如江津的木皮槽,处境不容乐观。
严格说来木皮槽不算村落,只是清溪沟村下面的合作社,位于江津蔡家镇清溪沟村境内,紧邻重庆十大名镇之一的中山古镇,位置极为偏僻,距离江津城区较远,有90多公里的车程不说,由于截止到目前公路还没有完全通,意欲前往,车开到清溪沟村村委后,还需要徒步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
木皮槽只是合作社,历史并不清晰,即或是当地老人也不是特别清楚其前世今生,只能从网络上只言片语了解一些情况。古村落袁姓村民居多,至于何时何地迁来,没有人清楚,只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相对落后,木皮槽处在大山之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是当地相对繁荣村庄。
木皮槽是江津蔡家镇最边缘的一个高山社,海拔1000余米,规模很大,全社共有几十户,几百口村民,村民只要集中在山顶中央,四周都是农田。村庄的建筑很有特色,多数都是红土夯筑的土坯墙,有条件的粉刷白石灰,简单点都是红土本色,再在上面覆盖小青瓦,典型上世纪的高山民居,未经装饰原汁原味。
木皮槽除了红土墙、小青瓦承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记忆外,山上树木葱茏,景色秀丽,水流不断的农田,神奇的峰谷、石林、幽深的岩洞等等,不但环境优美,景观还丰富,以至于2023年3月,当地人准备开发旅游,打造了长达5公里的登山步道,这对于偏远山村来说,实属不易。
遗憾的是,木皮槽尽管原汁原味,环境优美,却因为交通不便,留不住年轻人,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挣了钱都在外面买房安家,有的还把老人接走,慢慢地村民越来越少,事到如今,全村只有十多位老人,不但肥沃的土地没人耕种,极具特色红土瓦房也没有人管理,许多房屋已经垮塌,剩下残垣断壁令人唏嘘。
木皮槽人团结又顽强,虽然经常不回家,但在外面打拼还是想到家乡,多年来一直都在筹钱修进山公路,由于进山公路难度大,筹钱村民又少,以至于多年来还未完工。木皮槽是时候该得到社会的关注了,如果任其自由发展,随着村民减少,担心等不到公路完工,古村都会消失,到时候想想都令人遗憾,你说是不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