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炎炎夏日,年轻人旅游口味悄然改变。“不用爬的山”“不会翻的艇”“不坠落的蹦极”……一种名为“窝囊旅行三件套”的旅游新潮流正风靡社交媒体。与以往追求惊险刺激不同,年轻人开始偏爱温和、安全、低门槛的“轻体验”型项目,而湖南多地景区的“窝囊版”漂流、蹦极、登山,成为暑期热门打卡地。业内人士介绍,“很多年轻人其实很想尝试极限运动,但又担心太刺激、不安全,‘窝囊版’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湖南日报)
关于旅游观的表述,已然成为概念创造的富矿。前后佛系旅游、摆烂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反向旅游等等先后走红,近来“窝囊旅行”则又有在社交平台上蹿红之势。把这些“新概念”做个粗略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取型的旅游观”,逢热必去、跑马圈地、多多益善;还有一种,则是“减负型的旅游观”,怎么轻松、怎么舒服怎么来……前者是旅游支配人,而后者则是人支配旅游,两种迥然的心境。
近来走热的“窝囊旅行”,就很是能顾名思义。被人说“窝囊”很屈辱、很受伤,自称“窝囊”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在旅游这件事上,有人和别人较劲、和自己较劲,宁愿千辛万苦,也誓要把朋友圈里的九宫格填得满满当当。与之相较,“窝囊旅行”则是另一种情况,是不卷的,是不为难自己的,是不被激将的,是“认怂保平安”的。不要“挑战自己”之类庸俗鸡血,要的只是自我的舒适和愉悦。这哪里是“窝囊旅行”,分明是内心强得可怕。
终究,有旅人才有旅游。旅游原本就是没有标准模式的,是游客的行为定义了旅游,而不是相反。“窝囊旅行”中,各种新创造,令人眼界大开。“蹦极”变“慢降”,虽然不刺激但照样出大片。漂流不用划,主打一个“随波逐流”。“窝囊登山”,不累也能看风景——凡此种种,说是减配版也好,说是入门级也罢,只要自己玩得开心,一切便足够了。旅行毕竟不是苦修,也不是极限运动,少一点惊险、多一分闲适,没什么不好。
那些没苦硬吃的、自我和解的,但凡内心自洽,都能在旅行中获得正向的反馈。所以,不要给自己一个模板,不必把自己套入一个概念,一段内心真正喜欢的、真正让自己舒服的旅行,就是刚刚好的旅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