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荒野
南部非洲四国游
邢强
2025年6月底,我和夫人参团游览了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这四个国家有许多相似点,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或者保护地,除了纳米比亚,其余三国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独立,官方语言均为英语,道路通行也是靠左驾驶,除了津巴布韦,其余三国仍然留在英联邦。
看非洲地形图,整个非洲有三个高原,分别是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部非洲高原,这四个国家都处在南非高原,海拔高度1200 ~ 1700米,加之是当地的干冷季(5月至9月),气温异常凉爽,我们走时,北京是酷夏,打开带的是夏秋季衣服,到的第二天就把绒衣绒裤穿上了,一直到旅行结束在北京机场脱掉,夏季衣服基本没用。虽然所处高原,但沙漠、河流、沼泽、草原等地形多样化,动物种类繁多。
这四个国家金属矿产丰富,尤其是金矿和钻石矿,由国家垄断性开采,除手工业以外,再无其他工业和服务业,是典型的国富民穷。来之前做功课,这四个国家都实行了免费医疗和义务教育。旅游期间与当地导游聊天,这的免费医疗水平很低,农村就是普通卫生所,全国只有几所能够处理重大疾病的大医院,且大部分是私立医院。义务教育基本停留在城市,农村连小学普及也难以达到,但所到之处,治安良好,人民友善。
四个国家在非洲的位置
非洲地形图,以及三个高原。这四个国家全都在南非高原上
此次游行程图,从瀑布城开始,在温德和克结束。
在津巴布韦瀑布城落地,机场门口受到黑人兄弟的欢迎。
津巴布韦曾经以高通胀闻名,2008年通胀率达到220万%,货币面值最高为1,000亿,实际只能购买一瓶矿泉水。这种高通胀现象被称为津巴布韦化,现在经济已好转。
这是我去年在非东岛国马达加斯加看到的猴面包树,树干高大挺拔,光滑无杈,这次也看到了猴面包树,却感觉恐怖、瘆人。
津巴布韦的猴面包树
博茨瓦纳的猴面包树
旅游按照津巴布韦、赞比亚、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的顺序。
前两个国家实际上是只为游览维多利亚大瀑布。我们是算上领队13人的小型旅游团,从北京出发,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转机,后直飞津巴布韦北部的维多利亚瀑布城。这个靠着旅游发展起来的边境小城,别看只有几万人,却是国际航空港。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第四大河赞比西河的中游,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处,与北美洲的尼亚加拉瀑布、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并列为世界三大瀑布。
我们到达瀑布城的下午,先坐船游览了瀑布上游的赞比西河,第二天一大早乘直升机在空中观看瀑布全貌。
由于瀑布上游几十公里地势平缓,赞比西河河面变宽达1.7公里,最初,遇到一个火成岩断裂带形成的小裂谷而下泻,经历几十万年,在水的强力切割侵蚀下,裂谷变宽变大,到现在已经与河道同宽,形成一个1700米长的大瀑布,122米的最大落差让它稳居三大瀑布之首,激起的水汽升腾200余米高,几十公里以外就可看到。下泻的河水向前强力冲刷,寻找出口,遇到更巨大坚硬的岩石,折返形成与原来峡谷成斜角的新峡谷,又经历一次这个反复,在瀑布下游形成“之”字形峡谷网,使得瀑布区绵延几十公里。在这里,赞比西河、突然变宽的河道、切断河道的裂谷、水的势能冲刷,这一切的机缘巧合,让大自然鬼斧神工地创造出人间奇观。
登直升机前
现在是丰水期,腾起的水雾很远就可看到
水雾太大,几乎遮住整个瀑布,只能从水雾间隙拍到局部。
瀑布的东段
瀑布的西段
我从网上下载了这张在枯水期的照片,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裂谷与河道同宽。
这张也是网上的照片,能看到瀑布的水从瀑布桥上面的豁口流出
瀑布水流出后“之”字形河道
下了直升机,我们又马不停蹄地乘车前往瀑布区徒步浏览。大瀑布实际上分为东瀑布、虹瀑布(这里峡谷最深)、魔鬼瀑布、马蹄瀑布和主瀑布五段,瀑布对面1400米属津巴布韦,有12个观赏点,200米属赞比亚,有4个观赏点。由于峡谷仅宽70余米,下泻的河水跌碎上冲,整个峡谷水汽弥漫,只有在最西面的1号观景点(魔鬼瀑布),可以看到谷底。近傍瀑布,滚滚河水咆哮着跌入谷底,气势恢宏,响声如天雷滚过,冲起的水雾在空中凝成水珠掉下似倾盆暴雨,一道艳丽的彩虹腾空而起,景色极为震撼。
在河水奔出裂谷折向100多米处,维多利亚瀑布大桥飞架峡谷两侧,桥长151米,为拱形铁路公路两用铁桥,由英国殖民者1905年修建,120年过去了,一直雄姿不减,成为两国当地重要交通枢纽。
第二天我们徒步走过瀑布大桥,进入赞比亚,从裂谷最东侧观看大瀑布,因为上午太阳直射,彩虹更加艳丽、别有韵味。 后到赞比亚利文斯通市游览。
最西面的1号观景点
只有在这儿能看到谷底
4号观景点
6号观景点
虹贯长空
瀑布桥
瀑布桥,过了桥就进入了赞比亚
桥头工作人员
瀑布水汽在空中结成水珠下落,似瓢泼大雨
这个铁桥因为桥宽只有一米,被称为“刀片桥”。
东段最后一处观景点
最先发现大瀑布的欧洲人是英格兰传教士戴维·利文斯通,在1855年旅途中发现它,并以当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为其命名,其实,当地的洛兹人有自己的名称“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声若雷鸣的雨雾”,联合国已同意赞、津两国的申请,正式改名为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只不过因为拗口,大家还是习惯称它为维多利亚瀑布。
大瀑布已被联合国定为世界自然遗产,也被民间组织列为新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中午在这家地平线餐厅吃的饭
餐厅内的装饰画
在餐厅可以看到赞比西河跌落峡谷后在这里第二次折向
下午坐船游瀑布上游的赞比西河
赞比西河河里和岸上也能看到一些野生动物,但是跟后面在博茨瓦纳相比差了许多。
晚上在一家餐厅吃烤肉,都是当地政府允许的野生动物肉。这是烤疣猪。
英格兰传教士戴维·利文斯通,是最先发现大瀑布的欧洲人(1855年),也是第一个跨越非洲大陆的人。瀑布赞比亚一侧最近的小城以他名字命名,城内有纪念他的小型博物馆。
离开利文斯通走了百公里左右,又见到了赞比西河,上了卡宗古拉大桥。这是一座九百多米长的公、铁路水泥大桥,由中国于2021年完建。非常奇特的是,这个大桥却是我们这次出游四国边境的交汇点,原因我会在后面讲。
卡宗古拉大桥
一桥连四国
过了桥,先遇到一个防疫站,全体人员下车,拿着自己出来旅行所带的所有鞋子在一个药水盆里沾了一下,据导游说是防止口蹄疫。接着进入赞比亚与博茨瓦纳边境的一站式海关大厅(也由中国援建),很方便地办完了两国的离、入境手续,正式进入了博茨瓦纳这个在非洲艾滋病患者和大象都是最多的国家,也是动物保护区域最多的国家。
博茨瓦纳全国有十二个动物保护区,按照行程我们游览其中三个,第一个去的就是北部的乔贝国家公园。
乔贝国家公园在殖民地时期是一个狩猎区,国家独立以后成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占地约1.2万平方公里,植被茂密,养育了众多野生动物,以非洲象密度最高著称。进入公园有两种游览方式,一种是坐船在乔贝河上游览,一种是坐车在陆地游览。
在乔贝镇入住酒店,下午就坐船游览乔贝河。
乔贝河上游叫宽多河,从纳米比亚卡普里维地带注入博茨瓦纳北部沼泽,再流出改叫乔贝河,直至卡宗古拉大桥附近注入赞比西河。乔贝河是界河,河宽千米,水浅流缓,北岸是纳米比亚国土,岸边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南岸就是博茨瓦纳国家公园,这里养育了众多的水禽、爬行类动物以及哺乳类动物。
游艇在水中缓慢前行,河面宽广,目视及远,现在是浅水期,水面上飘着水草,不时能看到河中间露出水面的沙洲,落着各种水禽和静卧的鳄鱼,也有大象涉水来到沙洲上漫步,水中戏耍的河马更是随处可见。游艇贴近岸边,能看到在河边饮水的各种动物。我和夫人过去两次到过非洲观看野生动物,像这次乔贝河坐船近距离观赏动物却是最新体验。
傍晚,太阳接近地平线,河面一片通红,涉水归岸的大象,划过落日的飞禽,水边争闹得狒狒,乔贝河就像一个巨大的橱窗,把大自然最美好、和谐的真实本来展示在人类面前。
黑腹蛇鹈,它站在湿地草丛,展开翅膀。
鳄鱼入水
白脸树鸭,具有红棕色脖颈、棕褐色羽毛等特征,喜欢群居在沼泽、河边。
一只白羽、红腿的黄嘴鹮鹳在白脸树鸭中间,让人想起"鹤立鸡群"。
大蓝鹭是一种大型涉禽,常见于淡水和咸水湿地, 拥有修长的双腿和长长的喙,便于在浅水中捕食鱼类、两栖动物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等。
一只大雁领着一群剪嘴鸥
水中的河马
是在打哈欠吗
长颈鹿
饮水的长颈鹿
水中大象
乔贝河上的落日
第二天我们一整天都乘车在陆上游览,现在是旱季,动物聚集河边,方便观测。我们看到的大多是食草类动物,如大象、河马、野牛、角马,还有各种羚羊(非洲没有鹿),它们安详地低头吃草,对于我们这些坐在车上,手持长枪短炮的家伙们甚至不抬头看一眼,只是距离太近时才挪挪地方。
这次旅游,经常能在酒店、汽车、及旅游商品看到“Safari”一词,这个词起源于东非斯瓦希里语,意指持猎枪漫游,已入牛津英语大辞典,成为“游猎”的专有名词,只不过猎枪换成了照相机。我们在各国 Safari 乘坐的都是从南非进口的日本二手丰田皮卡改装的专业观光车,就像在电视里看的那样。
黑斑羚
野牛群
一头小狮子
野牛群
扭角羚
河边大象
小憩
几个司机迅速在休息林地为我们支起一个小桌,摆上白兰地、啤酒及饮料,还有茶点、小吃,以后每次 Safari 都如此,成了我们这次旅游的标配。
岸上的狒狒与水中的河马
大象与羚羊
秃鹳,非洲五丑之一(鬣狗、疣猪、角马、秃鹳、秃鹫)
这棵树上还有几只
在非洲南部高原上有一个巨大的卡拉哈里沙漠,面积达到68万平方公里,博茨瓦纳国土面积的70%都处在这个沙漠之中。马卡迪卡迪是这个沙漠中的盆地,东西长160公里,宽48-80公里,地下有巨大的盐碱矿。当雨季来临,盆地里积满了水,会把地下盐碱稀释出来,旱季水蒸发,盐碱就附着在盆地表面,形成世界最大的盐沼。
这个季节属于无水季节,盐沼光秃秃没有什么好看的,但是盐沼外草地里的猫鼬,却是我们要寻找的。
猫鼬的学名叫细尾獴,獴科,且是细尾獴属的唯一物种,体长24~29厘米,尾巴比身子略短一点,宽头,短嘴,小耳,大眼睛且周围有黑环,长相呆萌可爱。这小东西除了忙忙碌碌在草丛中寻找昆虫,就是长时间稳稳地站立,东张西望,这主要靠它那根细长的尾巴立在地上作为支点。当地导游说它是濒危动物,很稀有。几年前,我在南非就见过这个小东西。晚上查百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该物种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分布相对集中,评价为无危(LC)。
猫鼬
呆萌可爱
望远方
我在盐沼拍摄落日
盐沼落日
博茨瓦纳地处非洲南部内陆干燥区,雨水和钱币都是同一个词“pula”(普拉),但这个国家的西北方却有一个世上最大的内陆三角绿洲。
奥卡万戈河是南部非洲的一条内陆河,发源于安哥拉比耶高原,向东南经纳米比亚流入博茨瓦纳,全长1600公里,最后消失于博茨瓦纳西北部卡拉哈里沙漠盆地,形成奥卡万戈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在1.5万至2万平方公里(随季节改变),这里是常年的沼泽地,有许多深度不足米深的池塘、小河,虽然奥卡万戈河被人们称为“永远找不到海洋的河”,却为干旱的沙漠带来生命的希望,养育了无数的植物,更是动物的天堂。
近中午,车到了博茨瓦纳西北小城马翁,这里是进入三角洲的门户,我们14人携带简易行李,分乘三架小飞机进入三角洲。小飞机算驾驶员能坐6人,飞行高度不足300米,150公里飞了40分钟。 在三角洲里我们入住的是一个叫做“saguni Safari lodge”的地方, “saguni”是当地巴依人对三角洲的称呼,“Safari”指游猎,中国人把它翻译成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三角洲野奢营地。
入住后才感到这个营地的名字确实恰如其分。营地前面是一条不宽的小河,有几只河马在水中戏耍,岸边长着高高的茅草和茂密的丛林,不时能看到吃草的羚羊。所有的建筑都是木头作框架,再蒙上帆布的帐篷小屋,掩映在紧傍河畔的树林中,绵延100多米。整个营地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野”味十足。我们住的帐篷小屋相当宽敞,两张一米二的软床、落地灯、抽水马桶、淋浴房一应俱全,酒店泳池、咖啡厅、餐厅也都齐备,每天下午3点有下午茶,晚餐在一圈烛火中开始,厨师长宣布晚餐菜品。虽然是荒野林中营地,服务却与城中酒店不无二致,一切都诠释着一个“奢”字。
我们在马翁镇坐这种小飞机进入三角洲,降落在丛林内的简易机场。
在飞机上看三角洲,广袤无垠的沙漠,却有无数的小河、池塘,生机无限。
营地的咖啡厅和大堂
营地前面是一条浅浅的小河,能看到几只河马在水中戏耍,两岸绿意盎然。
餐厅前面的休息区
餐厅栈台下面有一窝可爱的缟獴在玩耍,工作人员说,当初建营地时,并没有它们。
我们住的帐篷小屋,设施很全。
吃完中午饭回来,在我的帐篷前十几米处,有一群水羚羊。
第一天回来比较早
第二天回来已是黄昏,两只河马已经上了营地前面的草地。
咖啡厅前燃起篝火
我们在三角洲营地住了两个晚上,有三个半天活动时间,营地为我们安排了三次 Safari,两次乘车,一次坐独木舟。
这里动物的密度不如乔贝保护区,原因是乔贝这个季节的动物基本都集中在乔贝河边,而三角洲里有众多的水塘小河,所以动物较为分散,但也可以漫无边际地游荡在自然荒野之中,真正体会 Safari 的乐趣。三角洲植被主要以灌木、纸莎草为主,偶或能看到高大的棕榈科植物,各种动物、珍奇鸟类就隐藏其中。当意识到每次看到的动物是在大自然而不是在动物园,就忘记了车行颠簸,飞沙迷眼,反倒是兴奋不已,乐此不疲。
在三角洲里太阳一落到地平线以下,气温瞬间就降到十二、三度。看完落日,司机暖心地给我们每人一条毛毯,回程时遮土又保暖。夜里温度更降到只有两度,晚上睡觉除了厚棉被,还要加盖两层厚毛毯和捂一个热水袋。半夜起解,帐篷内寒凉如水,钻到被窝里半天暖不过来。帐篷外不时传来河马的哼哼声和大鸟凄厉的啼鸣,真担心荒野的动物怎样熬过这漫漫寒夜。看我这心操的。
荒野中的鸵鸟
野斑马
猪
一只雄狮,正在啃食水牛
其它几只狮子已经吃饱安睡
全然不顾旁边的长枪短炮
角马群
小蜂虎鸟,色彩艳丽
中途休息,也是荒外野餐时刻
草原野狗清晨觅食
非洲野狗大耳朵,身材修长,跑步轻快,属于濒危动物,有别于另外一种非洲鬣狗。
这是非洲鬣狗,与野狗相比,小耳,身有斑点,后腿短,长相丑陋,属于非洲五丑之一。
这次在三角洲黄昏看到一只,开车没有追上。这张照片摘自网上。
红嘴弯嘴犀鸟,羽色以灰、白为主,红喙醒目。
鞍嘴鹳与水中河马
紫胸佛法僧鸟,羽色绚丽,有粉、蓝、棕等色彩,肯尼亚国鸟。
我与两位司机
三角洲里的原著巴依人曾以狩猎为生,他们划着叫作“梅科罗”的独木舟,现在这些都列入了 Safari 游览项目,只不过独木舟换成了玻璃钢制作的小船。奥卡万戈河进入三角洲,在漫长而缓慢的流动过程中,由于沙砾和芦苇的过滤作用,河水变得异常干净清澈。河面除了纸莎芦苇,还经常能看到夜间开花的睡莲。岸边吃草的大象,水中嬉戏的河马,静静划入夕阳下的小船,构成了如此和谐、安逸的画面。
奥卡万戈三角洲是非洲十大著名景点之一,公认的最大最漂亮的内陆湿地,被誉为非洲野生动物最后的伊甸园,也是非洲 Safari 的天花板,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水上 Safari
水中河马与岸边大象
清清河水中的睡莲
划向夕阳
我和夫人与6个船老大
第三天早晨,我们离开了令人难忘的三角洲营地。这三架飞机是专程来接我们这个团队的,绝对是“专机”。
离开博茨瓦纳最后一天,我们去了一个布须曼人的村寨。
布须曼人也叫桑人,是非洲南部的一个原住民群体,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世人所发现,“布须曼人”这一称呼就是当年荷兰殖民者叫出来的,意为灌木丛中的人。布须曼人长相与传统的尼格罗人(非洲黑人)有较大差异,反倒偏向蒙古人种(亚洲人),身材矮小,黄皮肤、黑头发、高颧骨、小眼睛,部分研究推测其祖先可能源自中国广东,因为不仅长得像广东人,其语言也与粤语存在相似性。他们为我们表演了狩猎、舞蹈、钻木取火等,不要看他们的脸和暴露在外面的皮肤黝黑,那是太阳晒的,我偶然看到女人披的兽皮下露出的皮肤,竟然比我的还白。
布须曼人
为我们跳舞
几位"广东妇女”
(摘自网上的布须曼人)
博茨瓦纳公路很好,地广人稀的草原上大道笔直,路宽车少,很少见到村庄和行人,我们车时速100公里,路边的限速牌上标的“120”,堪比高速公路。进入纳米比亚,路况依然,一路向西,到了我们此行四国唯一游览的国家首都温德和克。
温德和克建在一片丘陵之上,大多是中矮层建筑,人口不到50万人,城市规模相当于咱们四线城市。纳米比亚近代一直被英国自治领地的南非所控制,其间,在1890 ~ 1915年曾被德国殖民,现在仍有许多德国殖民者的后裔,所以建筑风格欧风甚浓,花红草绿,城市像个大花园。纳米比亚于1990年3月21日实现独立,是非洲大陆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次日就与中国建交。
纳米比亚地貌丰富多彩,生物多样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旅游业在撒哈拉以南国家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毛里求斯、南非和塞舌尔。
左侧是长满鞭炮花的树墙,右侧的建筑是在独立后由朝鲜援建的博物馆(令我惊讶)。
博物馆前面的铜像是前总统萨姆·努乔马,1969年曾在中国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后返回纳米比亚创立一支“人民解放军”,1990年独立以后任第一任总统,连任三届,中国的铁杆老朋友,多次来华访问,于今年2月8日去世,95岁。
圣路德教堂,马丁·路德是德国基督教改革家,在16世纪创建基督新教,后被封为圣人。
国会大楼
夕阳下的温德和克
晚餐是在一家叫“乔的啤酒屋”的德式餐厅吃烤肉
离开首都温得和克,走了100多公里就开始离开高原一路下降,进入纳米布沙漠。
纳米比亚西临大西洋,整个沿海的纳米布沙漠带向内陆延伸130 ~ 160公里,沙漠形成于1.5亿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沙漠的名字来源于当地纳马语,意思是“不毛之地”。
坐落在纳米布沙漠西南部的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里面最著名的景区是索苏斯弗雷红沙漠。我们来到公园外的鬣蜥营地酒店(Agama lodge),领略纳米比亚星空。夜晚天空无月星繁,澄澈而浩渺。在南半球看星空,银河走向相反。
红沙漠边上的鬣蜥酒店
酒店泳池的碧水映衬远处的沙漠和山丘
在我们屋的窗户外的疣猪
宽敞的酒店房间
第二天一早进入公园,来到了被称为地球最美的45号沙丘,编号的来源是因为沙丘与公园大门距离45公里。这里的沙粒因含氧化铁呈现橙红色调,尤其在早晚斜光映射下,沙丘像被泼上了红漆,疑似身处火星,曾登上美国《国家地理》和—些旅游杂志的封面。与沙丘相邻有一个死亡谷,由于沙漠无雨、无水,失去了生物生存的条件,在这片四面被沙丘环绕的谷地里,千年前枯死的树木由于没有水分不会腐烂,至今仍挺立在谷中。
红沙漠已成了纳米比亚旅游的—张名片。
红沙漠
红沙漠
红沙漠
45号沙丘
死亡谷
不朽的生命
虹出沙海
生命的倔强
傍晚,终于从海拔1700米降到了海平面,到达了我们此次旅游的最西头。我们先到了斯瓦科普蒙德小城一个沿栈道伸向海里一百多米的百年老餐厅,吃了海鲜餐。那天是中国的农历初一,让我们领略了大西洋的大潮,然后沿海岸线向南走了30多公里,来到另一个小城鲸湾市下榻。
鲸湾亦称沃尔维斯港,纳米比亚第二大城市,人口不到七万人,是一座三面被沙漠包围且具有浓厚德国风情的海滨小城。按理说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应该很热,我们去年在马达加斯加同纬度的穆龙达瓦,温度就在30度以上,在这里却异常凉快,这主要是大西洋本格拉寒洋流的作用,海水凉也阻碍海水蒸发,致使沿海沙漠地域的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
翌晨,我们在港口乘坐一艘双体船,游览海湾。大西洋波涛汹涌澎湃,纳米比亚海岸线常有船沉没,被称为骷髅海岸,小城南却有一个突出的海岬,向北伸出了一个长近20公里细细的沙洲,挡住了大西洋的海浪,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海湾。湾内风平浪静,鸥翔燕舞,鹈鹕、海鸬鹚满天飞,水中隐现着海狗、海豚,沙洲上更是密密麻麻卧着几十万只海狗。船长站在船头挥舞着手中的小鱼,不一会儿一只海狗从海里跳到船上,毫不认生地吃掉鱼卧在甲板上休息,又飞来一只大鹈鹕落在我头上的船顶。出海湾开始追逐鲸鱼,海涌起伏变大,人在船上像在荡秋千。这的鲸鱼是座头鲸。
下午,我们分乘三辆越野车去三明治海湾玩冲沙。
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海洋交汇的沙漠,且长达1900公里(包含了纳米比亚全部海岸线)。风把沙吹向海里,海浪潮涌又把沙推回原地,亿万年来大自然一直维持着这种沙与海的亲密交融。越野车像一叶小舟在沙丘之间冲上冲下,这儿的沙粒很细,增加了沙粒之间的摩擦力,使汽车不易下陷,有时在沙丘顶部下行,角度超过了45度,但司机仍然很有把握地加大油门下冲,感觉很刺激。
鲸湾示意图
鲸湾
大模大样的海狗
落在我和夫人头顶上的鹈鹕
追鲸
沙洲上的海狗与海鸥
密集恐惧症患者不敢看的一张照片。当地导游说,纳米比亚的海狗比本国人还多。
饲鸥
沙与海的无缝衔接
冲沙
一望无际的沙与海
沙漠中的精灵
冲沙途经鲸湾旁边的泻湖,每年2月份这里有上万只的火烈鸟,如今只剩下几只鹈鹕。
南回归线标识
小镇晨练的人们
纳米比亚有一个行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 __ 辛巴族,我们返回首都途中,在斯皮兹考比山下探访了其中的一个村寨。
辛巴人是非洲班图人大迁徙,其中一支名为赫雷罗族人留在此地的后裔演化来的,他们没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火,一夫多妻,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也是一个部落,虽然刚刚脱离母系社会,家族领导还是女人,男人过去狩猎,现在外出打工。辛巴族女人常年袒露上身,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全身,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导游说,她们这么做,一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二是蚊虫不会叮咬。由于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都裹在红泥巴中,被游客称为“红泥人”。
我们身后就是斯皮兹考比山,这座完全由花岗岩组成的石山矗立在沙漠之中,非常奇特,被称为纳米比亚国山。
山下的辛巴族人村寨,他们一夫多妻,每娶一个女人,就建立一个小圆房。
浑身涂满红泥的辛巴族女人
浑身涂满红泥的辛巴族女人
辛巴族男人
纳米比亚有许多中资企业,帮着当地建厂采矿,直接出口到中国。旅游中几次看到中国人,开始以为是中国其他旅游团,问过才知道是当地开采铀矿的中资企业员工带着家人游玩。
现在回答前面的问题。非洲近代史上曾经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许多国家领土形状都是与殖民者有关。他们划分边境线除了特殊地段(如山川、河流),其他基本是按照经纬画大直线,纳米比亚就是这样。但它的北部却有一个长450公里的狭长地带,像一只箭直插南部非洲中心以及赞比西河,叫卡普里维地带,这是纳米比亚在德国殖民时期,德国为了能利用赞比西河缩短纳米比亚到东非德属殖民地的距离,用另外一个殖民地(桑给巴尔群岛)与英国交换来的,卡普里维就是当时德皇的名字。这也解释了,为何这次旅游从东到西,这四个国家的边境线却能交汇在一点。
卖旅游商品的小贩
女警察
我在家里最黑,在这却最......
酒店偶遇
加油站
公共电话亭
回到首都温德和克,狂野非洲之旅结束,感触颇深,
1.世界三大瀑布的美丽景色我终于全部囊收。2.非洲观赏动物之旅增加了新的体验。3.这是一条非常成熟的旅游线路,立体观赏津巴布韦、赞比亚的大瀑布,博兹瓦纳的动物 Safari,纳米比亚的旅行多样性,特色鲜明。4.感谢非洲兄弟让我们知道,地球除了杀戮的人类社会,还有一个和谐的自然社会。
不会有人抬杠说狮子吃水牛是凶残吧,那只是根据自然界法则,它们在食物链的位置不同而已,我说的“杀戮的人类社会”是指同类相残。
上面部分照片和视频素材为同团驴友所拍,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下面的照片均为我和夫人所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