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拉提照片-李科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天山雪峰,那拉提草原便苏醒在哈萨克牧人的长调里。这片海拔2200米的“空中草原”既是游牧文明生态博物馆,也是当代旅居美学的试验场。
在这里,千年牧道与现代旅居设计光影交织,哈萨克族传承千年的游牧文化与到现代旅居生活方式,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完美共生的草原长卷。
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生活美学的深度对话——游牧民族的自由精神又如何启迪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章 天地诗行
Nalati 那拉提
“太阳升起的地方”
摄影-郭蔷
在伊犁河谷的臂弯里,天山雪水滋养出一片立体的草原神话。不同于呼伦贝尔的苍茫平野,那拉提以1848平方公里的垂直景观带,演绎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奇观。春雪中破土的野花,盛夏里翻滚的花海,秋风中鎏金的草甸,冬雾里晶莹的雾凇——四季在这里不是线性更替,而是以蒙太奇手法铺陈的视觉史诗。
立体草原的四季蒙太奇
花信风(5—6月):雪线后退处,报春花与鸢尾织就流动地毯,喀班巴依峰成为最壮观的背景板
绿交响(7—8月):牧草没膝时,哈萨克转场队伍如移动的珍珠项链,串起云杉林与溪流
金叙事(9—10月):白桦林挥洒油彩,牧人打草垛堆成金色堡垒,晨雾中宛如中世纪油画
雪秘境(11—4月):国际滑雪场的雪浪与游牧人家的炊烟,在-25℃里谱写冰与火之歌
那拉提主要景点及特色
第二章 游牧密码
马背上的文明活化石
那拉提照片-李科
纳吾热孜节:草原新春启示录
每年春分日,当纳吾热孜粥的麦香弥漫毡房,哈萨克人便开始了以“恰秀”(祝福仪式)为起点的年度狂欢。阿肯弹唱如草原rap般即兴斗诗,姑娘追的马蹄声里藏着求爱密码,叼羊比赛则是力量与谋略的实景沙盘。这些非遗传承不是舞台表演,而是流淌在牧民血液里的生活仪式。
那拉提《哈萨克族转场》群雕
在神话和民间传说里,“哈萨克”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鹅”。这个名字蕴含着哈萨克族群居和迁徙的传统,而哈萨克族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则集中体现在转场生活中。
摄影-郭蔷
第三章 设计牧歌
新疆华美胜地那拉提英迪格酒店的邻间故事
新疆华美胜地那拉提英迪格酒店
当现代设计遇见游牧智慧,新疆华美胜地那拉提英迪格酒店便成了草原版的“文化解码器”。151间客房及套房,米尔斯原木的肌理藏着年轮密码,毡绣雕花门是移动的草原图腾,而全景落地窗则把喀班巴依峰变成了永不重复的动态壁画。
在那拉提草原的壮阔背景下,一座将游牧灵魂注入当代设计的艺术居所——新疆华美胜地那拉提英迪格酒店在今年的7月1日正式开启“那”扇灵感之门。作为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高端酒店品牌,酒店以“邻里文化”为设计核心,深度挖掘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元素,为旅者提供独一无二的在地体验。
空间叙事的三重奏
感知四季变幻,游牧美学栖居
精品客房以“层林浸染”为主题,空间采用米尔斯原木与大地色系铺陈,贯穿民族文化精髓。
舌尖上的漫游诗篇
邻间文化巧妙融于餐饮休闲空间之中。恰秀·邻里餐厅,以本地待客礼仪为核心,演绎为当代生活场景。光·邻里酒吧,穹顶设计与环形玻璃幕墙构筑出一个游牧文化的人文视窗。
灵感会议空间奏响草原乐章
800余平方米多样化的会议场地,设计灵感源自那拉提草原夏日风光,特别策划的草原主题婚礼现场,蓝天穹顶、群山花海氛围中,冬不拉悠扬的琴声与翩翩舞姿交织,将幸福时刻演绎成浪漫动人的草原乐章。
第四章 无界栖居
5分钟生态圈
游牧主义的当代实践
游牧不再是生存方式,而成为生活美学
推窗即揽雪山草甸的晨曦暮色,步行300米直达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晨起追光、夜归枕星,将游客高峰期的喧嚣转化为私享静谧时光。穹隆直面壮丽的自然景观,几何型家具营造出大量留白,令人豪气顿生,仿佛可以“对饮浩旷天地,坐观雾横汤山”。
那拉提的魔力,在于它让游牧不再只是生存方式,而成为可穿戴的生活美学。当玻璃幕墙倒映着牧人策马的身影,我们终于读懂:草原的豪迈与旅居之所的精致如何和谐共生。
原生态与精致的黄金分割
步入那拉提英迪格大堂,即刻被带入以草原四季为轴的设计诗篇。空间贯穿那拉提的季节韵律,大堂尤为体现当地的醇厚季相。设计意象中,“独库公路上的空中绿洲那拉提花儿,顺着春天,顶着冰雪开放”,将草原生命破冰而出的顽强与美丽凝固于此。
酒店公共区域巧妙融合哈萨克传统元素与现代美学。毡房——游牧民族的标志性居所——被创新诠释为迎宾空间。宾客仿佛受邀进入一个当代草原部落,围坐“篝火”,感受哈萨克人的热忱待客之道。这不仅是对建筑形式的致敬,更是对“热情好客、社群联结”这一草原核心价值的珍视与传递。全日餐厅与酒吧名为“邻里餐厅”,深谙当地饮食精髓,呈现耳目一新的邻间之味。
·晨间:露台上等待第一缕雪山晨光
·午后:用Nespresso咖啡机煮一杯草原拿铁,俯瞰转场牧群
·黄昏:哈曼卡顿音响播放《黑走马》remix版,与窗外实景交响
文、图/Grace
部分署名图/李科、 郭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