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王翔鹰 实习生 丁玲
“沙溪润泽几道湾,字库琅琅书声唱。”位于自贡市荣县河口镇沙溪河畔的字库村,正凭借“一塔一坝一山一寨”的历史底蕴,以文化为笔、产业为墨,精心勾勒出“产业兴、文化盛、治理优”的喜人画卷。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有着400年历史的古村,探寻其在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中展现的新气象、结出的“甜蜜果”。
文脉传承:从字库塔到耕读传家的乡风
8月7日,字库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村史搜集的讨论会开展得如火如荼。村党支部书记余科良长期关注村史,不仅经常向村里的老人和乡贤请教,还不止一次前往河口学校查阅相关资料。尽管曾经的字库塔已不复存在,但退休教师王家树对其记忆犹新。他指着一张与之相似的照片介绍道:“字库塔的每层塔边都有小泥菩萨塑像,造型各不相同,好像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余科良介绍,字库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勤奋上进的传统,不少村民在成都、广东、江浙等地都闯出了一片天。那些在西安从事“小竹签”产业的村民,更是新村史中的亮点。据了解,河口镇在西安经营“小竹签”烧烤生意的有400多户,年收入超百万元的约150家,其中字库村占20多家,年收入超千万元的也有10多家。
字库村因字库塔得名,这座承载着“敬惜字纸”古老传统的建筑,曾见证了河口学校培养出市中考、高考“状元”的辉煌时刻。如今,虽然字库塔藏书焚纸时的烟火气息已然消逝,但“耕读传家”的精神却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这个村里,已走出了两名清华学子,并有数十位致富能手在电商、种植等领域崭露头角。
镇长李臣椰表示,字库村正深入开展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助力全镇乡村振兴。依托晚熟柑橘产业园项目,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目前规划已确定,字库村将围绕晚熟柑橘片区打造民宿、文化走廊及配套基础设施,让字库村更有“文化味”。
产业升级:柑橘园里的“文化炼金术”
字库村不止有字库塔。清凉坝上,沙溪河呈现出巨型曲尺状,环绕着一片宛如“水中小岛”般的区域;三百余亩高标准农田与柑橘林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
作为荣县柑橘产业的核心区域,字库村拥有2300余亩柑橘林,每年产出的鲜果价值高达400万元,产品远销俄罗斯、越南等国。如今,该村正以“柑橘+文化+旅游”的创新模式全力推动产业升级。村里的冷链物流中心实现了错峰销售,而村集体经济打造的花生加工中心也有序运转。
村干部给记者介绍,花生加工中心全年都会从各地收购新鲜花生,经过分拣、精选等工序后销往全国。在下半年本地花生缺货时,中心还会从越南、缅甸、老挝等国进行收购。周边两三百户村民,尤其是在家带孩子的中老年人,都会来到这里务工,日收入少则五六十元,多则一两百元。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泡菜生产企业同样经营得红红火火,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看着一袋袋泡辣椒即将装车外运,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村干部表示,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正深入开展的文化铸魂润村行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眼下,村里正积极筹备柑橘丰收庆典,致力于打造文化赋能的新地标,推动品牌价值与旅游收入实现双突破。此外,与高校合作开发的柑橘文创产品,诸如柑橘造型工艺品、主题文具等也即将投入量产。通过电商培训培育出的本土主播,该村当前正向着每年线上销售额100万元的目标奋进,让柑橘产业借助文化与电商的翅膀腾飞。
治理创新:从志愿服务到自觉行动
“金橘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在田间地头格外引人注目。这支由乡贤、大学生组成的队伍,每个月都会开展助农直播、关爱弱势群体等丰富多样的服务活动,已然成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升级后,村民们可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取农技知识、参与线上文化活动,村内文化参与度目标提升至80%以上。直播达人吴雪琴说:“直播带货让柑橘的销路变得更广了,旺季的时候助农销售了两万多件,平时每天也能卖几百件。”
“乡贤领航计划”让退休教师、镇上的农技专家纷纷化身“文化导师”。在村民杨世伙夫妇的柑橘园里,镇农技专家虞方权针对高温湿热天气,悉心指导他们如何减少“太阳果”、科学施肥抗晒,以确保晚熟柑橘健康生长。村干部表示,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从本土柑橘产业入手,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思想认识,激发了村民的干劲。
“文化铸魂润村行动意义非凡,让大家在实现物质丰收的同时,精神风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年收入将近十万元的柑橘种植大户杨世康感触很深。此外,村里还开展道德评议“红黑榜”、推行节俭婚丧新风尚,让“崇文崇教”的口号逐渐转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营造出了良好的乡村治理氛围。
【记者手记】
在字库村采访的过程中,村民们眼中所展现出的文化自信令人动容。从柑橘课堂到乡土主播,从乡贤指导到志愿服务,文化如“活水”般,悄然融入到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与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这个古老的村庄同时拥有了看得见的美丽风景、摸得着的优势产业、留得住的浓浓乡愁。
编辑:余耀
编审:喻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