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韵今犹在,
石溪新咏续华章!
清幽雅致的
石溪·亦兰亭公园
今天崭新亮相啦!
兰亭雅韵,弦歌不辍;石溪新咏,风华正茂。
在珠海凤凰山麓,石溪·亦兰亭公园如一轴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将百余年的翰墨风雅娓娓道来。
据《香山县志续编·杂记》记载:“邑恭常都石溪洞,飞瀑奔腾,风景绝佳。道光间,鲍太史俊尝筑台榭、聚名流,觞咏于此,因自号石溪生。诗多载《榕塘诗钞》中。今台榭久祀,遗址尤可仿佛。”
清道光年间,香山县山场村进士、书法家、诗人鲍俊归隐于此,以王羲之兰亭为范,建亦兰亭、惜字舍邀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对、泼墨挥毫。溪流蜿蜒绕亭台,名士风流见精神,成就了岭南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鲍俊也曾在诗中表达自己对石溪的喜爱,诗云:“洗尽尘心便隐居,石溪久待筑蓬庐。江湖老去头如雪,归向深山读道书。”
百余年时光荏苒,而今风雅未减,更添新韵。8月8日,石溪·亦兰亭公园焕新亮相,公园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打造了“可读、可游、可感”的文化体验空间,围绕鲍俊主题,设计了串联摩崖石刻、鲍俊雕像、鲍俊墓等景观的文化探访动线,人们可以循着这条路径,一步步走进历史深处。
漫步园中,33处摩崖石刻与苍翠山林相映成趣。石刻上的诗文题记,或清秀隽永、或飘逸洒脱,诉说着往昔文人的才情志趣。“石溪”“一笔鹅”行云流水、苍劲有力,令观者见笔墨如见山河,足见鲍俊在书法上的深厚造诣。
新修复的“曲水流觞”景观,一泓清泉蜿蜒而下,文人墨客临水赋诗,酒杯随溪而动,停驻处便即兴吟咏,让今人得以遥想当年雅集盛况。
美丽的景色吸引画家现场作画
鲍俊雕像的落成,为公园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雕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位岭南才子的风采,这种“见物见人见精神”的保护理念,让历史人物从典籍中走来,变得可亲可感,人们也仿佛与先贤对望而谈,共饮一壶岁月的茶。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只有传承历史韵味、坚守文化品位的城市,才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
珠海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以“绣花功夫”推进石溪·亦兰亭公园提升改造工程。从石刻修复到环境整治,从学术研究到文物活化,处处体现着精益求精的精神。
石溪摩崖石刻群研究专家张法亭说:“得知公园要提升改造,我每天早上六点就到现场与工匠师傅们一起推敲,每一道笔画都用心描摹,只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香山历史文脉。”
此外,公园还注重提升游览的舒适性与便利性,园中增设了无障碍坡道、便民步道,优化了导览标识系统,并新建了公共卫生间等设施。这些细节之处,彰显着更新的人文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在保护中注重活态传承。扫描二维码即可一探石刻碑文,“一笔鹅”的艺术魅力通过小小铭牌传递,让历史与当下产生共鸣。
不少市民游客在公园内游玩
不可否认,石溪·亦兰亭公园的魅力还在于它独特的生态景观。公园依山、林木葱郁、溪流潺潺,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在提升工程中,注重保留公园原有的岭南风貌,同时通过科学绿化、补植乔木等,让市民游客在此尽享城市山林野趣。
文化传承与生态美学相得益彰,传统风雅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石溪·亦兰亭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告竣,以崭新面貌与市民见面,是一座城市对自身历史文脉的深情回望与创新传承。
接下来,珠海将继续深化鲍俊文化研究,进一步挖掘石溪摩崖石刻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并通过数字化手段让这些珍贵遗产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当人们信步于林间小径,
摩挲石刻上的字迹,驻足打卡拍照,
定会感慨,
这座浸润百年文脉的公园,
一定会在未来的日子,
吟咏出新的诗行。
事不宜迟!
赶紧约上家人朋友一起去打卡!
文:珠海传媒集团 张映竹
图:珠海传媒集团 李建束
编辑:吴茵琳
责任编辑:胡洁婷
三审:陈惠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