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睡到五点闹铃响,昨晚睡得不错。赶紧先看看窗外,静悄悄的山村,远处山谷有一点点云雾。
我穿好衣服,带上设备到天台。昨晚夜色下的村庄现在全部显现出来了,云海好像还在酝酿之中。
轻薄的雾气渐渐多起来,飘忽不定,远处的山谷好像云更多点。
五点二十左右,云雾开始越聚越多,已经能看出点模样了。
从下面这张图片可以较清晰地看到昨天傍晚我们上来经过的璜田乡。
从对面的山头看蜈蚣岭村,的确位置比较开阔,背靠大山,又四面环山,山谷狭长,坡度平缓,特别有利于水汽爬升。
昨天拍过的梯田在云雾的缭绕下,更加充满线条的魅力。
不知什么原因,上篇内容不给我分享,所以这篇我就只说风景。
所以蜈蚣岭这种气候适合种茶,尤其是黄山毛尖很有名,当然还有当地特有的高山白茶。
蜈蚣岭村山多地少,800多亩石砌茶园,在这云雾缭绕的气候滋润下,土壤呈弱酸性,正是出产黄山毛峰的好地方。
早晨第一波云海说散就散,我下来喊老蒋起床。
我们又一次带上设备上楼,我准备飞第二块电池。老蒋的飞机比我大好多,我的就是小玩具。
云气还在不停地游荡聚散,仿佛在商议下一轮的布阵方案。
九步庄其实应该都能看到了,就在左边云起聚集的地方,和蜈蚣岭相隔也就翻一座山头。
山坡上正在修建通往九步庄的路,我本来计划看完蜈蚣岭再去九步庄的,但去九步庄还要下山经璜田,再上山,我就给舍弃掉了,这是安徽段我放弃的第二个点。
这些梯田的工程量,绝对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据说至少有七亿块石头垒成。为了生存,敢于抗争的蜈蚣岭人开启了“向荒山要粮,向秃岭要茶”的愚公移山模式。
如今蜈蚣岭因茶这个“绿色银行”而富了起来,从村里的住房就可以明显看出来,过去的土楼已经很少。
能看到我拍摄的小阳台,这家民宿分前后,后面那排白色的楼房也大多是他们家族的。这个村庄最早叫仙源,这个名字比蜈蚣岭好听。
六点半左右,正当我们和老板娘说话时,突然山谷里云气大变,几分钟雾气就聚集在一起,顺着风势从谷底涌上来,就像汹涌的波涛,更像冲锋的战士。我第一见到这么快速的涌动的云流,瞬间就把蜈蚣岭村给淹没在云海里了。
也就十几分钟,云海开始下撤,真像退潮一般,渐渐村庄的楼房又显露出来。这个山坡就是它们表演的舞台,一会丝丝缕缕,一会千军万马,来也匆匆,去也无踪,比在坡山看的云海要更加惊心动魄!
看来海拔较高的山村,只要山谷里有河有溪,就很容易形成云海。
不到七点,一切都落幕而去,只有远处山谷还能依稀看到些残云。
老黑一直趴在楼梯口不动,天气太热了。
吃早饭时看到这家民宿还得过奖,看来我不需要多宣传了。几幅山水小品捯饬的还不错,后来发现这里还是阜阳人的写生基地。
早餐是面条、包子、馒头,还有土鸡蛋。一只小鸟在屋外觅食,是不是绣眼?
早餐后,收拾行李装车,这是每天必做的功课,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老板娘很热情,非要带我们去村口看几棵大树,我们也把昨天拍的照片和视频发给她一些,留她发抖音做客栈的宣传,导游费就不给了。
村口果然有不少参天大树,三百多岁了,枫香的叶子我开始以为是鹅掌楸。
大树旁边还有个龙池,这种水池在皖南的古村口经常见到,既是蓄水,也是风水。
老板娘说这旁边的山坡上过去还有座庙,现在已没有了,龙池背后的大山顶也有一座尼姑庵。
这种枫香树能入药,也是秋天赏红叶的主要树种,不少地方都把它喻为神树,或在树下建庙,逢年过节村民对其祭拜,以纪念先祖,祈求吉祥幸福。
树大就有灵气了,这要秋天来肯定很美!
村口还有口古井,老板娘说过去村子里都吃用这口井的水。我尝了一口,甘冽可口。
离井不远还有株几百年的玉兰树,说春天盛开时,多少人来打卡拍照。
这一片古木葱荣,是整个村子的龙脉之地。
这是毛芋,老蒋开始以为是荷叶。
玉兰树有两棵,据说一雌一雄,相距不远,互相遥望。
回到龙池,老板娘带我们看村里的镇村之宝。
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蜈蚣岭白茶”从深山茶乡走向全国各地的茶桌,当地种植的白茶已发展到600亩。这600亩白茶,都由村内白茶基地的18棵白茶母树繁育而成。
更高山上的土楼依然有人居住,那时神仙才能呆的地方。山坡上挖掘机正在施工,未来到九步庄的路修通,蜈蚣岭与九步庄就能连成一条旅游线路,以后来这里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到处都是茶园,老板娘说他的公公为修茶园梯田,不到六十岁就去世了。如今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现在蜈蚣岭村民的白茶收入相当可观。
得益于皖南地区独特的小气候和北纬30°黄金作物线的优越条件,蜈蚣岭村出品的白茶氨基酸含量高达9.2%,这一数值几乎是普通白茶的2.6倍。这使得其茶叶口感清鲜爽口,香气持久,深受市场好评,高品质的白茶鲜叶甚至能卖到200元一斤的高价。(百度搜索)
告别客栈的老板娘,特意让她在店门口拍摄我们骑车从客栈出发的视频,这对他们帮助很大,除了茶叶,近几年的旅游业也逐步改善村民的收入。
一路骑行下山,不停地和老蒋夸赞这梯田的修建不易。
那为什么只有蜈蚣岭这里是石砌茶园,别的地方我们看到大多都是在山坡上就地种植。为什么不推广这种茶园模式呢?
我后来查了网上资料:歙县蜈蚣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南乡街源山区,海拔近千米,地形复杂,山势陡峭。这里的梯田是村民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艰苦努力,在坡度大于40度、低于70度的山坡上开垦出来的。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蜈蚣岭的梯田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但也意味着它们难以在其他地理条件不同的地区复制。
梯地的建造是根据山的脉络和水的纹理进行的,排水系统也是依山而建,这种利用自然高差形成的水利系统,正是中国传统农耕智慧的结晶。这种高度依赖当地自然条件的智慧,使得其在其他地区的应用受到限制。
虽然蜈蚣岭的梯田具有很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但其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也需要考虑。例如,梯田的维护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对于人口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农村地区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此外,梯田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这又受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蜈蚣岭梯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奇迹,更凝聚了深刻的精神内核。其精神内涵可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人定胜天”,面对“陡峭贫瘠”的山坡,蜈蚣岭人用原始工具和持久耐力,书写了“一锤一凿垒石成梯”的奋斗史诗。我想到了太行山的郭亮洞,蜈蚣岭村中保留的“战天斗地、人定胜天”标语,至今仍是激励后人的精神图腾。
我觉得我没有白来蜈蚣岭,除了看到云海,更在实际拍摄中,蜈蚣岭梯田的每一级石阶,都是对“事在人为”的生动诠释,其精神将持续激励我们要在挑战中开辟新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