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被贬在惠州的嘉佑寺的时候已经57岁了,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愤,他到嘉佑寺后面的松风亭游玩。
在爬山的途中,他是越爬越累,抬头一看,松风亭还离他那么的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爬上去,于是他索性对自己说,此间又有什么歇不得,于是干脆席地而坐,原地休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一开始和很多人一样都以为苏东坡爬不上山顶的,只是输在了体力不支上。
后来读到《传习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发现苏东坡不仅仅只是是输在在体力上。
阳明先生晚年身体不好,一直被病情困扰,54岁的阳明先生和弟子们去香炉峰登山踏青。
山很高,山路又不是很好走,加上大部分读书人缺乏锻炼,因此很多弟子爬不到一半,都累的气喘吁吁,已经完全爬不动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阳明先生虽然拖着病体,但是爬山却显得格外的轻松,不但如此,当阳明先生到达山顶时,诗兴大发,并且赋诗三首。
到达山顶的弟子都好奇的问老师说:我们都是读书人,平时也不怎么运动,上来的人都累成这个样子,可是为什么老师年龄这么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为什么爬山爬的都比我们轻松呢?
图片来自网络
阳明先生只说了八个字: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山非常的陡峭,如果还没有开始登山,只是单单望着那遥远的山头,陡峭的高峰,心中的恐惧和担心,就会让我们的精力消耗了一大半。
而阳明先生则不一样,他只是看到眼前的这一步,把当下一步走好,只专注在当下,才能行万里路而丝毫不会疲惫。
什么很多人在中途就放弃了,因为你的注意力不在你每走的一步上,而是在想高耸的山顶和走过的痛苦的路程,他们都是活在对远大目标的焦虑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而苏东坡就是在登山的时候,看着遥远的山头,想着陡峭山峰上的松风亭,一开始就把困难已经设定在心里了,那么东坡先生每走一步就如千斤重,会越来越累,越来越辛苦。
他脚下难走的泥泞之路,就已经耗费了自己大量的心力,所以,他不是败在体力上,而是败在心力上。
图片来自网络
伏尔泰说:最让你痛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沙子,沙子是无穷不尽的,我们不要小看小小的一粒沙子。
就是这一粒一粒的沙子才是让我们止步不前的根源,我们必须只完成看起来艰难的的每一步,完成眼前的一个个小目标,才能走到远方的高山上。
王之涣在《凉州词》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图片来自网络
仞在古代是一种计量单位,一仞就是188厘米,那么万仞山,我们一听就知道,就是指山峰又多又高。
我们要想登上这着万仞的高山,需要怎么做呢?那就只关注眼前的一小步。
其实做事情和和登山都是一个道理:只要把每件事情分解,变成小小的一步,不停的走下去,把精力放在一个个的目标上,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事情,我们一定可以做成功。这就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
图片来自网络
道德经中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参天大树也是从微小的种子逐渐长成的,巍峨的高台也是有 一筐筐的泥土堆积而形成的。任何的东西都是从一步一步的细微的努力一点点逐步积累的。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专注于当下的行动,心无旁骛,只关注登山时,当下观赏到的美好风景,享受其中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就会不知不觉就到达山顶。当我们发现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台山更重要的时候
这样你登山的过程就不是忍受,你会发现,你做任何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忽视每一步的力量,永远不要忽视每一天的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