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序列的中国大运河,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
这其中,最悠久的就是邗沟,中国历史上有文字确切记载的第一条运河。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
吴王开凿邗沟之前,我国东南地区和 中原诸州无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
邗沟开创性地采用了"借湖行舟"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射阳湖等天然的湖泊和河道:从扬州引长江水,串联高邮湖、射阳湖等天然水域,最终在淮安末口汇入淮河,不仅减少了人工挖掘的长度,而且在水流调节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这条全长约150公里的运河,开通初期遇到诸多难题。例如开阔的湖面常使舟船倾覆,曲折的水道让航程倍增。但是,这种难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古人根据不同地段的水流情况和船只通行需求,对渠道的宽度和深度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尤其是在连接不同水道的陆地区域的地区、船只频繁通行的地段,渠道挖得相对较宽较深,以保证船只的顺畅航行。
在水流调节上,古代的工程师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设置了一些水闸和堰坝,通过这些水利设施来控制水位的高低和水流的速度。
邗沟水闸遗址显示,西汉时期,已掌握利用水位差调节航道的技术,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物。
邗沟真正上升为全国性的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
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史书记载: 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
北宋,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
古邗沟,体现了古人"以自然为基,人工为辅"的智慧,这些创新都被忠实记录在早期的运河图谱中,奠定了后世运河建设的基本范式。
但在元以后的大运河疏浚中,则采取了避开湖泊,傍湖而建的设计。
流淌2500年,大运河的智慧,为何不用了?
这个问题,一度引来诸多的答案。
人们也一直在寻找最久的古邗沟,试图探究源头。
如今,古邗沟遗址究竟在哪里?考古界很长时间未有定论。
在2014年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中,首次明确位于扬州城北,从螺丝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的这条长1.45公里的河道就是古邗沟遗址。这个观点得到了官方公认。
2015年,扬州2500周年城庆时,专门在古邗沟的北岸建起了吴王夫差广场。扬州市还专门在古邗沟畔立了世界遗产的标志碑,旁边还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