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公里,长城蜿蜒山脊;
32公里,黄河游历峡谷;
133公里——“双龙”行走处,一弯绿色如影随形。
“三北”防护林工程偏关段。张存良摄
数字丈量历史山河的刻度,也标注奋斗的维度。如果说长城与黄河在偏关见证了这方土地的沧桑过往,那么这道133公里的生态廊道则是偏关40多年接续造林的缩影,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践行与诠释。
近年来,偏关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实施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绿”发展战略,在全长133公里的黄河、长城两条旅游公路廊道及沿线村庄,持续开展生态建设,推动林草文旅深度融合,绘就生态化、景观化、旅游化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从“求生存”到“谋发展”
树,在偏关最寻常不过,却又最为难得!
“这些并不高大的树木,虽不是幼苗,却已存活了二三十年。在南方,一棵树十年便可亭亭如盖;但在偏关,这些树三十年也只能长到两三米高,我们称它们为‘小老树’”。7月25日,忻州市第五届理论宣讲大赛现场,秦艺博的一番讲述令人动容,也道出了偏关人民与风沙斗争的艰难过往。
偏关县绿化工程。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40多年前的偏关,黄沙漫卷。风沙吞噬农田、侵袭村庄,人们饱受其苦。然而,偏关人没有屈服,扛着铁镢、背着树苗,向荒山发起冲锋,一棵又一棵“小老树”在荒山秃岭扎根,一片又一片绿意在梁峁土塬生长。
从不足4%到48.6%,一路攀升的绿化率足以为偏关这场“生存之战”正名,也让偏关有了乘势而上的底气。
以“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为抓手,实施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深入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增绿、补绿、护绿”统筹推进,建设黄河沿线生态绿化带;建设黄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生态防护林带,打造“一城一营六古堡”长城风情示范带……一项项谋划,一个个举措,锚定的是国家战略,落点则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近年来,偏关的植树造林已从单纯的防风固沙转向生态、经济、文化多元发展,特别是通过创新实施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的“三绿”发展战略,绿化事业被赋予了更深的时代意义。目前,偏关境内林地绿化率达48.6%,黄河和长城沿线区域内林草绿化率达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13%以上,全长133公里的黄河、长城两条旅游公路廊道两侧也已实现绿化、彩化,为发展绿色文旅产业夯实了基础。
一棵树,是坚守;一片林,是希望;一山绿,就是蜕变!133公里的生态廊道虽难以丈量偏关人治沙的艰辛,却足以折射偏关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转变。
从种苗木到种风景
路,不仅是通途,更是风景!
“这趟写生真的不虚此行,这两条路同时满足了我对‘诗和远方’的向往。”7月15日,忻州市美术家协会在偏关组织采风写生活动,青年画家卫建超由衷感叹。
卫建超口中的两条路,指的是偏关县境内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0km”段。陈鑫龙摄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以老牛湾为起点,终点在老营镇西北,全长80.35公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起点位于老牛湾风景区,终点位于寺沟村护宁寺景区,全长53.26公里。
两条旅游公路是山西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工程。近年来,偏关县紧抓这一重要发展机遇,科学统筹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按照“新旧工程相融、生态廊道相通、美丽村庄镶嵌”的格局,突出“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铸魂”,对黄河、长城两条旅游公路廊道及沿线村庄,科学配置四季植物群落,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
火路墩项目点位于偏关县万家寨镇五铺梁村,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廊道打造过程中将树种多样化、模式科学化、季相景观化和林分稳定化相结合,实现黄河岸边景观林带和荒山绿化无缝衔接,如今还成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的观景台。此外,黄河天翼、画廊谷、常胜墩……这些被油松、樟子松、侧柏、山桃、海红果、山杏等苗木所包围的山河景致,如今也都成了游客驻足打卡的景点。
车随路走,“绿”沿路而生。133公里的生态廊道不仅成为连接起偏关壮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绿色纽带,更绘就一幅“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生态文旅新画卷。
从生态廊道到经济走廊
诗意慢生活、北方桃花源。
2025年上半年,偏关再次交出不俗的文旅答卷。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4.3万人次,同比增长11.1%。旅游总收入4432.24万元,同比增长19.7%。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张存良摄
“以前游客都是看完老牛湾就走,自旅游公路开通后许多游客愿意留下来,因为沿路也多了很多风景和景观。”吕庆文自2008年起就在老牛湾村经营起了客栈。近年来,随着旅游公路沿线生态景观的不断完善,他的客栈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因路而活,因路而“火”。偏关县在打造生态廊道时,还注重在沿线设计不同的绿化主题和景观节点,建设了主题公园、观景台、驿站、停车点和自行车道等,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旅游服务设施。此外,还在黄河沿线打造以老牛湾、乾坤湾、万家寨、寺沟、桦林堡为主的“一河五渡五金花”黄河风情小镇示范带,在长城沿线打造以老营城、水泉营、柏杨林堡、地椒茆堡、草垛山堡、滑石涧堡、南堡、小营堡“一城一营六古堡”长城风情小镇示范带,构建起“一核两带”全域旅游新格局。
旅游公路的贯通与生态景观的提升不仅塑造了新的旅游格局,还激活了沿线乡村的发展动能。康养民宿、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农家乐和民宿已发展到60余家,收入达100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真正书写了“路通业兴、景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长城奔走,黄河蜿蜒,133公里的生态廊道正成为守护历史文脉的生态屏障、演绎时代美学的景观长廊、跃动着发展脉搏的经济走廊!(郝永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