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等朝代,断续营造达 400 余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窟龛 2345 个,造像 10 万余尊,碑刻题记 2800 余品。
去龙门石窟前,你要了解的背景知识
开凿背景
- 宗教因素:4 世纪到 6 世纪初期,战争、自然灾害频发,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佛教现世受难、来生享福的理想与苦难大众的精神需求相契合,佛教得到空前发展,开窟造像蔚然成风。
- 政治因素: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了开凿石窟的雄厚经济力量。唐朝时期,社会繁荣,统治阶级倡导佛教,龙门造像活动再次活跃。
- 地理因素:龙门地处北魏京都洛阳城西南,环境清幽,且石灰岩石质优良,硬度适中,适合开凿大型洞窟,精雕细刻佛像。
艺术特色
- 造像风格:从北魏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的中原风格过渡到唐朝 “躯体丰腴,面相圆润” 的大唐风范,同时融合了外来文化元素,如优填王像、西域纹样及服饰等。
- 雕刻技法: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线刻、平雕等多种技法,雕刻刀法为浅平直平阶梯式刀法,全面多变。
- 窟型与装饰:窟顶多为穹窿顶,北魏窟底多为马蹄形与方形,唐代则多为方形。北魏石窟装饰图案丰富、复杂细致,唐代石窟装饰趋于简单化、程序化。
主要洞窟景点
西山石窟
-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存北魏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
- 宾阳三洞: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追福开凿营建,用工达 80 多万个,历时 24 年,充满皇家风范。北魏皇家洞窟,中洞的“帝后礼佛图”浮雕(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像风格具有典型的北魏时期特征。
- 万佛洞:洞内刻15000余尊小佛,主佛背后52朵莲花象征武则天登基时的52岁。
-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为唐高宗初年开凿,窟内造像体现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洞窟之一,主佛卢舍那大佛高 17.14 米,以武则天容貌为蓝本雕刻,面容慈祥,气势恢宏,代表唐代佛教艺术最高成就。最佳拍摄点:礼佛台(隔伊河远眺全景)。
东山石窟
- 看经寺:内有 29 尊唐代罗汉浮雕,是龙门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像。
- 擂鼓台三洞:禅宗、密宗造像并存,展现了盛唐雕刻艺术和唐代佛教艺术的多元面貌。
其他景点
- 香山寺:唐代古寺,乾隆皇帝曾赋诗记胜,寺内有 “蒋宋别墅”。可俯瞰石窟全景。
- 白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园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分为青谷区、诗廊区、墓体区等。
门票与开放时间
- 门票:90元(含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
- 夜游:需另购票(约198元),灯光映衬下更具神秘感。
- 开放时间:旺季(4-10月)8:00-18:30;淡季8:00-17:30。
游览路线推荐
经典路线:适合体力充沛的游客,从大石门入口进,依次经过龙门桥、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三洞、万佛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伊阙桥、擂鼓台三洞、看经寺、礼佛台,最后到香山寺、白园,可完整领略龙门石窟的魅力。
懒人路线:若时间有限或体力欠佳,可从西北服务区进,只游览西山石窟精华部分,如宾阳三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等,之后前往漫水桥、礼佛台看全景,全程 2-3 小时。
拍照攻略
- 卢舍那大佛:上午顺光,面部细节清晰;下午逆光可拍剪影。
- 伊河倒影:晴天傍晚在礼佛台拍摄石窟与水中倒影。
- 人像建议:穿纯色衣服(红/白),避免与石刻色彩混杂。
交通方式
- 公交:81路/K81路直达“龙门石窟站”。
- 打车:洛阳站/高铁站至景区约20-30元。
- 自驾:景区停车场收费10元/次。
Tips:
- 西山石窟是核心,建议分配2/3时间;东山石窟较残破,可快速浏览。
- 景区电瓶车单程10元(大门至石窟入口,步行约15分钟)。
- 景区内小贩卖的“龙门特产”多为义乌小商品,慎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