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万荣的后土祠与秋风楼大名鼎鼎。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之神。汉武帝一生六次到此祭祀后土。从汉武帝至宋真宗,有8位皇帝24次亲临祭拜。这么殊胜的地方必须第一时间去看,因此我的晋南之旅第一站就选择了这里。
一大早包车直达万荣后土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于景区入口处。
慈恩亭外表似天坛,因为北京天坛就是仿建后土祠的。郊祀天地是最重要的皇家礼仪。汉武帝以长安为中心,在甘泉(今淳化县)祭天,汾阴(今万荣县)祀地,开大郊祀之先河。宋真宗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史称“东封西祀”。从汉代至宋代,有8位皇帝24次来过后土祠郊祀大地之神。后来明成祖在北京建天地坛,郊祀天地的皇家礼仪才迁至北京。
祭祀通道原为一条“S”形道路,极似太极图。坡道入口在山门右下方,占八卦之坤位,故又称“坤道”。祭道共有108级石阶,取36天罡72地煞之意。
后土祠的山门由正门与东西偏门组成,三开间,歇山顶。
山门背后有倒座戏台,又名过路戏台。每逢庙会, 台上唱戏台下过人。
两侧为钟楼和鼓楼
这是“日月旗杆”,又称阴阳旗杆,清咸丰年间立于老庙门口,以显皇家祠庙威严,后来淹没于黄河,再由河中捞出。每根旗杆均有三节,直冲云霄,气势磅礴,现在只展示其中的三分之一。
走过“佛家台”和“道家台”
正面看“佛家台”和“道家台”
近景
广场上有一对龙凤柏,后方是五虎殿和五岳殿。
磨针石
这是五岳殿
下图为“献殿”,是祭祀后土时进献贡品的地方。面宽五间,进深四,单檐硬山顶。
献殿由四个门洞和二十四根木柱组成,代表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殿内保存的明代轩辕扫地碑
献殿的梁架
两侧的龙虎壁雕
献殿的后方就是后土祠的正殿。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里面供奉后土圣母。后土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殿内正中塑后土娘娘真身,两侧为其化身,东为送子娘娘,西为施药娘娘。
侧面看后土祠
殿外木雕、砖雕、铁艺以及琉璃瓦顶工艺绝妙,光彩夺目。
后土祠右后方有“萧墙碑”。此碑为宋真宗赵恒亲自撰文丹书刻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为后土祠镇祠之宝。全碑共5块,1365个字,碑名《汾阴二圣配飨之铭》。“二圣”指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将二圣配飨于后土祠受祀,取“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
后土祠的正后方就是大名鼎鼎的‘’秋风楼”
汉武帝刘彻一生六次巡幸河东,五次亲祀后土,留下了《秋风辞》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同治年间,荣河知县戴儒珍为纪念汉武帝赋诗建了此楼,取名“秋风楼”。
据说刘彻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饮宴中流,宴罢感慨写下《秋风辞》。即使贵为皇帝,也无法逃脱衰老和死亡。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秋风辞)
秋风楼高32.6米,共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设计。
秋风楼共有36个挑角
每个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108个。
秋风楼目前不允许登楼,但这里地势高,可以远眺黄河。
秋风楼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
从一侧的阶梯可以下到楼底
台基东西穿通,西门雕字“望秦”。
穿过昏暗的甬道,抬头可见东门雕字“瞻鲁”。
1937年秋朱、邓等率八路军东渡黄河,登庙前渡穿秋风楼,步行至侯马北上太行。庙前渡秋风楼是八路军踏入山西大地的第一站。
这里也是战国时期的张仪古道
部分文字介绍摘自景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