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起安徽省池州市,不少人可能会在脑海中打个问号——这个名字似乎有些耳生,若要细想它的模样,更是模糊不清。但只要话锋一转,说起坐落于此的一处胜景,几乎人人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那里!”这处胜景,便是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不仅是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因“地藏王菩萨道场”的身份,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并列为“四大佛教名山”,在海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每年,这里都是香客与游客的“双料热门地”:佛教信徒们怀揣虔诚,沿着蜿蜒山路步步叩拜,在肉身殿前诵经祈福;普通游客则沉醉于“莲花佛国”的意境,看云海漫过奇峰,听古刹钟声在山谷间回荡,使得九华山已经成为安徽乃至中国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然而有趣的是,由于九华山的光芒太过耀眼,反而让它所在的城市池州显得有些“低调”。对于许多未曾踏足此地的人来说,只知九华山在安徽,却说不清它具体位于哪座城市。就连我自己,当年计划去九华山时,也曾对着地图疑惑:“池州?这是哪座城市?”仿佛九华山是一座独立于城市之外的仙境,而“池州”这个地名,只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标注。

可实际上,安徽池州绝非“无名之辈”,而是一座浸透着千年文脉的历史文化名城,只是,相较于九华山的“家喻户晓”,池州这个名字似乎少了些“存在感”。

如今,随着旅游业进入“全域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单一景点的光芒再盛,也不如整座城市“活起来”。所谓“全域旅游”,正是要让一处知名景点成为“引子”,带动周边山水、村落、文化资源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让更多人知道“这座城市叫什么”。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池州隔壁的黄山市——当年由“徽州”更名,借黄山的全球知名度,成功让城市名与名山深度绑定,不仅打响了城市品牌,更让宏村、西递等周边景点也跟着“出圈”,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整体激活。

于是,关于“池州是否该改名”的讨论渐渐热了起来。不少人建议:不如效仿隔壁黄山市,将“池州市”改名为“九华山市”。他们认为,这样一来,“九华山”的名气就能直接“赋能”城市,游客提到九华山时,会自然联想到“九华山市”,进而愿意让整座城市的旅游资源都被盘活。但反对的声音也同样坚定:“池州”二字承载着千年历史,从唐代设州至今,这个名字早已与当地的民俗、方言、生活记忆深度融合,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随意更改,无异于斩断历史的根脉。

一边是借势发展的现实需求,一边是守护文脉的情感坚守,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是许多城市在“名气”与“底蕴”之间的权衡。那么,你站在哪一边?你觉得安徽池州需要改名为“九华山市”吗?是该让城市借着名山的翅膀飞得更高,还是该让历史的名字继续在时光里沉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