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贝加尔阿楠的一期视频,讲的是来自西伯利亚农村的俄罗斯火车司机阿廖沙一家来北京看升旗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三十多前到北京看升旗的往事,同样心情澎湃,我还写了一篇散文《共和国的早晨》并发表在报纸上。然而当时我的拍摄条件不好,用的是相机胶片,不像如今普及的手机和自拍杆,所以没怎么拍。
带俄罗斯二哥参加升旗仪式 二哥:中国人民的热爱让我震惊_哔哩哔哩_bilibili
@贝加尔阿楠 截图 下同
@贝加尔阿楠 截图
触景生情,如今我把自己所看所写的与阿廖沙一家看升旗的画面来一个时空穿越,整合成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看看是什么样的效果:
共和国的早晨
今年暑假,我终于踏上了北京的土地,第一次来到我们共和国的首都。
爱玩的朋友早早为我罗列了京城名胜:故宫、长城、颐和园;贪吃的伙伴热情推荐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热衷购物的则力主我逛逛王府井大街。而同学小吴却对我说:“该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每天清晨,共和国的国旗与朝阳一同升起。”
我决定去感受那份庄严。
抵达天安门广场时,城市仍在沉睡。晨曦微露,我穿过薄雾,走到广场中央的旗杆下。旗杆巍然矗立,正对天安门,中间隔着金水桥与宽阔的长安街。汉白玉石栏环绕旗杆,外面还围着一圈铁栅栏……咦,旗杆旁怎么矗立着一尊“铁塔”?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身姿挺拔的解放军战士。他告诉我,国旗班二十四小时守卫在此,肩负着升降与护卫国旗的神圣职责。我问起升旗时间的确定,他答是依据气象台每日预报。当得知我来自南方港城湛江,他微笑着点了点头。
交谈间,两位衣着入时的姑娘翩然而至。接着,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匆匆赶来,肩挎行李,额上沁着汗珠。一问,是位从大西北来京出差的干部,刚下火车便直奔此处。姑娘俩则说,她们是趁假期从上海来旅游的大学生,专为看升旗而来。旗杆下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步行而至的,有骑车赶来的,不远处还停着几辆小轿车;有沉稳的中年人,有白发老者,更多的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有几位军人……几位服饰艳丽奇特的妇女,想必是远道而来的少数民族同胞。眼前的景象让我心头一热,赶忙掏出相机——我知道,今天定能捕捉到最有意义的画面。
长安街的车流开始稀疏涌动,广场上个体照相摊的师傅们已支好了摊子,天边的朝霞晕染出瑰丽的色彩。人们开始频频低头看表,空气仿佛凝固了。离升旗还有两分钟、一分钟……三十秒、十秒……那屏息凝神的氛围,不似等待火箭升空,更像是期盼一个伟大民族的昂然崛起。
“来啦!”人群中一声轻呼。只见一面红旗从天安门城楼下飘出,掠过金水桥,穿过长安街,向旗杆庄严行进。近了,才看清那是三位英姿飒爽的升旗手,步伐铿锵,整齐划一。中间那位战士手擎红旗——正是我们共和国的五星红旗!
敬礼!升旗手与护旗卫士完成庄重的交接。升旗手登上基座,系好绳索,按动电钮。
国旗开始缓缓上升。恰在此时,地平线上,朝阳喷薄而出。
敬礼!升旗手们肃立,向天安门致敬,向共和国的象征——国旗致敬,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画像致敬。

国旗徐徐升起,朝阳冉冉上升,映红了广场,映红了神州大地。
一股热流瞬间涌遍全身,心在胸腔里激越地跳动。那是目睹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升起的振奋?是伫立圆明园废墟前的苍茫?还是登临万里长城之巅的自豪?似乎不全是,又似乎兼而有之。
国旗为何升得如此之“慢”?仿佛穿越了整个世纪。此刻,广场另一侧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在脑海中浮现:虎门销烟、金田烽火、武昌首义、“五四”风雷、五卅怒潮、南昌枪声、抗日烽火、雄师渡江……多少艰苦卓绝的奋斗,多少志士仁人的热血,才换来这面象征自由、解放、繁荣与昌盛的旗帜!
四周为何如此寂静?人们仿佛屏住了呼吸。一个遥远而清晰的历史回音穿透时空,在心底轰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共和国的国旗第一次在这里升起。三十多年过去,它已迎来一万个崭新的黎明。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歇:那是“四·五”运动的呐喊,是国庆阅兵的铿锵步伐,是都市乡村、街头巷尾关于“新长征”、“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热烈讨论……
国旗终于升上顶端,高高飘扬;太阳终于跃出云层,霞光万丈,照亮东方,照亮世界。
升旗手们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离去。而旗杆下,虔诚的“朝圣者”们依然久久伫立,不愿散去。这一刻,我豁然领悟:为何每天清晨,都有这么多人汇聚于此,只为那短暂而永恒的几分钟。这时,我才惊觉自己竟忘了按下快门。然而,不必了。这个诗意盎然、撼人心魄的共和国的早晨,连同它所承载的一切,早已深深铭刻在我心间,永不褪色。
编后语:现在的天安门升国旗比起三十年前更完美仪式感更强,人也更多,不仅是中国人,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天安门升国旗不仅成为北京旅游的打卡地,还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与纽带。另外,除了配图外,我还用AI润色了散文,但基本内容和风格不变。为了弥补截图清晰度不够,我还配上三幅高清晰的图片。大家感觉怎么样?请评个分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