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通桥
汪 志(甘肃省)
和家人去丽江、大理、昆明旅游时,有人说,滇西有一座改写了抗战历史的英雄桥梁。于是,我立即驱车前往。
这是一座悲壮的桥梁,当年,炸毁这座桥几乎挽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它就是80多年前的抗战功勋桥梁——惠通桥。惠通桥位于保山市龙陵县城东北74公里的腊勐镇与施甸县太平镇交界的怒江上,是抗战时期我国西南后方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过怒江的唯一生命通道。
该桥在怒江峡谷,东为太平大山头,西为腊勐松山,山顶海拔2000米以上,而江边海拔仅600余米。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军的不断南下,侵略者很快切断了中国的对外通道,95%的工业区和所有的沿海港口均被日军占领,几乎没有从外界获得援助的途径。
惠通桥原先是清末修建的铁链吊桥,时称“腊勐江桥”。1935年的一天,龙陵县县长找到保山旅缅华侨工会会长梁金山,请求捐资将原先的铁链吊桥改为角塔式钢索吊桥,梁金山当即应承下来。为了筹措修桥资金,梁金山低价变卖了位于缅甸瓦城、仰光的两个商号和一间工厂,所得资金全部投于修桥。此外,梁金山还请来美国工程师阿伯兰德设计大桥,建桥器材则通过铁路、公路、骡马等不断辗转才运到施工现场。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怒江天险上架起一座长123米、宽6米的钢缆吊桥。为了感谢梁金山对抗战的贡献,龙陵县县长提议将这座桥命名为“金山桥”,但在梁金山的再三推辞下,以“惠民通行”之意定名为“惠通桥”。
山水。
有了这座桥梁,运输抗战物资就方便多了。在滇缅公路通车的3年间,先后有45.2万吨抗战救援物资通过惠通桥进入国内,而当时所有的国际援助物资为50多万吨,由此可见惠通桥对中国抗战的深远意义。
因其功勋卓著,惠通桥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肉中刺。随后,在短短4个月里,日军对惠通桥发动了168架次的空袭,投下4000余枚炮弹,惠通桥因此成为日军在抗战时期轰炸最多的桥梁。
1942年5月4日,日军攻陷龙陵后的第二天就侵袭了松山脚下的惠通桥。为了抢占被英勇抗战的中国军队把守的惠通桥,5月5日,化装成难民的日军先头部队混到桥头。碰巧的是,一个叫何树鹏的龙陵商人正好带着车辆逆行至惠通桥的东桥头导致拥堵。守桥宪兵努力清障,车主何树鹏却恶言相向。面对拥挤不堪的逃难人群,为了尽快疏通交通,宪兵不得已开枪将其击毙。化装成难民的日本夺桥部队以为自己暴露了,纷纷拿出枪来开始战斗。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守桥工兵营营长张祖武在一分钟内果断命令立即炸桥。巨大的爆炸声之后,惠通桥彻底失去通行能力。
随后,中国守军消灭了已过桥的日军和后来强行渡江的数百名日军。自此,原计划通过惠通桥运输重型武器弹药,进而入侵昆明的日军被彻底阻挡在怒江以西。之后,中日军队在怒江两岸展开了长达两年的对峙,惠通桥虽“死”,却守住了未被战火摧残的半壁江山,为抗战胜利争取了大量的缓冲时间。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展开反攻,惠通桥得以修复。梁金山又为重修惠通桥捐献了大量的资金。
重修后的惠通桥成为过江反攻的主要通道和后勤供应枢纽,保障了前线11个师的弹药运输,月运输量达万吨以上,它为中国军队顺利收复松山、龙陵、芒市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惠通桥因此也被誉为“抗日功勋桥”。
抗战胜利后,该桥屡经修复、加固,长期成为滇西国道主干线上的交通枢纽。
1974年,在怒江下游新建的钢混“红旗桥”通车,惠通桥才被停用。作为古迹,惠通桥保留至今,并于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当地交通、文物部门按原样对惠通桥作了全面修复。2019年,惠通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现在的惠通桥已不再通车,但是,它在我的心里一直都是开放的。
惠通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崛起,也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它见证了、记载着伟大抗战精神。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