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提到过,云南省要搞一系列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活动,我打算跟着这些活动,去探寻留在云南的抗战印记。
眼看着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8月8号那天,云南省档案馆给中央驻滇和省级的媒体展示了一批关于滇缅公路和南侨机工的档案原件。这次我们看到的档案资料可详细了,把滇缅公路的筹备、施工过程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像土石方量、道路、桥梁、涵洞的具体数据,还有沿途各族人民参与建设的情况,全都有。我们还听了南侨机工的后人讲他们从小听到的那些历史故事。
8月9号,我到了云南玉溪。先去参观了聂耳故居,因为今年聂耳音乐节也是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的一部分。晚上特别幸运,我收到了邀请,去聂耳大剧院看了一部滇剧《风云滇缅路》的首演。这部滇剧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4年云南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这个安排真的让我挺惊喜的。
看这部滇剧的时候,随着剧情一点点推进,我突然就想起了在云南档案馆看到的那些史料,感觉剧里的情节和史料都对应上了。我猜剧组肯定是查阅了好多资料,然后把当年发生的很多事情,都集中到了一个村子、一家人身上。
比如说,我们在档案馆看到修路要拆迁,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拆迁款,老百姓房子没了也不抱怨,都跟着去修路。档案里写着“除尽人力服役公路外,复贡献物力于国家”。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那时候寨子里的土司、头人会带着自己部族里的男女老少,主动去工地上干活。这就是真正的全民族抗战,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像德宏的芒市土司、陇川土司、遮放土司,他们带的可不止一个寨子的人,是一个地区的人。
档案里还记载了因为落石等事故造成的民众伤亡,比如29岁的姚安人宋鸿钧、51岁的巍山人苏正清。还写了工头看到工友牺牲,掩面大哭的场景。还有因为得疟疾病死的,那时候治疗疟疾的药特别稀缺,只能优先给前线用。这条路,真的是用工人的命铺出来的。这些故事,在《风云滇缅路》里都有体现。所以幸亏我前一天去了档案馆,这次看戏的时候,才觉得故事特别生动。
再说说南侨机工,这些从海外回来,在滇缅公路上冒着日军轰炸,往返运输战略物资的年轻人、专业技术人才,在档案馆里能找到更多详细、直观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照片,看看他们长啥样,要是放在今天,这形象绝对能当偶像。他们回国的时候,每个月拿着30国币的薪酬,带着自己的工具,先参加2个月的军事训练,然后就开着汽车,走上了战略运输线。
我听到一个例子,有个人路遇暴雨,车开不了,又怕车上的战略物资有损失,就在暴雨里守着他的那车货,结果受寒生病去世了。第九批归国的南侨机工韩仕元,算是海南籍机工的领袖人物。为了维护南洋机工的权益,他成了南洋机工里的“打架大王”,还抢过宪兵的枪,被国民党宪兵关了几个月,被打得肠子都出来了。
回到工地后,他还是为了团体,有架必打。他的儿媳,现在是昆明五华区大观街道侨联副主席蒋女士,拿着韩先生留下来的扳手,给央媒记者们讲韩先生那一代人的抗战奋斗和期望,讲在他们眼里强大与和平的意义,讲这把扳手要怎么传家。她口才特别好,不管是讲历史还是谈理想,都能用精炼的语言说得头头是道。而且我看到,面对记者的提问,面对回忆,她眼里有时候好像有泪水,但更多的时候,是闪着光。
你想看看这些档案吗?如果你在云南的话,可以去看看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这次要展出400多件档案文献图片,90%都是首次公开的。8月14号在昆明首展,19号在保山、楚雄、大理、德宏同步巡展。
《风云滇缅路》这部滇剧,首演成功后也会开始巡演。我特别喜欢最后谢幕时,背景上的那段话:“一家人、一村人、一路人,一条血线一国魂,一路青山埋忠骨,誓为子孙定乾坤。”#发布优质内容享分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