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周馨钰 实习生 丁玲
“走进博物馆,读懂一座城”,承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盐龙灯”文化基因的三大标杆博物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的关注。在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热潮中,“文博游”持续升温,当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裸眼3D等科技应用与博物馆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自贡融媒记者走进三大博物馆,一探科技赋能盐都文旅的新图景。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数字技术“唤醒”千年盐史智慧
步入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下称盐博馆),大量精美的木雕石刻映入眼帘。作为全国唯一以井盐历史为核心的专业博物馆,这里不仅承载着自贡作为“千年盐都”的辉煌记忆,更以新科技探索着文物活化的新路径。
盐博馆从序厅开始便埋下科技伏笔。穿过古朴的门廊,井盐科技史陈列序厅内,《雍乾之际井盐产销画卷》借助工业级激光投影技术“动”了起来。原本单色的黑白版画变成“动态套色版画”,背景画面的颜色和亮度随日出变化,前景的“小顽童”形象在5个重要场景中,通过动作触发辘轳转动、卤水流动等动效,营造出沉浸式氛围,让游客未入展厅便沉浸在井盐生产的历史语境中。
“卓筒井顿钻凿井技术”展区的AR图书成为互动焦点。硬壳书籍上的凿井术语与屏幕动画实时联动,游客指尖轻点,顿钻工具的运作原理便通过三维影像直观呈现。解说员的讲解与AR演示相互印证,让古籍记载中晦涩的技术描述变得可触可感。
考腔与补腔技术互动区里,小朋友们隔空操控虚拟“旋棒”模拟下钻。“成功啦!”随着欢呼声,补腔工艺的科普动画随即播放,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了古代盐工的智慧。来自河南的学生张明说:“原本觉得钻井技术很枯燥,通过游戏居然记住了好几道工序,这种体验比课本生动多了。”
这种从“看”到“玩”的转变,正是盐博馆数字化升级的核心目标。盐博馆讲解员廖雪薇对此感触颇深:“以前游客多关注静态文物,有了数字化设备后,游客兴趣大增,小朋友也喜欢操作互动设备,体验感大幅提升。”
盐史陈列厅5厅,采卤技术的古今对话引人入胜。游客轻触屏幕,3D动画便演示出汲卤筒的工作原理,古老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沿着技术演进的脉络继续深入。制盐技术陈列厅的展示手段再添新意。数字竖屏设备上的AI主播正在讲解传统制盐技术,3D动态数字内容还原真实制盐场景,让千年盐史更鲜活。
这些丰富的数字化体验,源自2023年10月18日完工的盐博馆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
“我们紧扣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大方向,完成了多件文物的数字化留存,打造了藏品数字资源管理系统。”项目承建方深圳积木易搭科技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郑永丹介绍道,同时建设实景数字博物馆、升级官网“馆藏珍品”三维展示版块,结合科普短片,让观众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深入了解盐业文物与历史,有效增强了盐博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中国彩灯博物馆
光影科技“点亮”灯文化千年脉络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享誉世界的自贡灯会总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为“中国灯城”留下一笔笔文化财富。作为国内唯一以彩灯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不仅是历届自贡灯会的“藏宝库”,更承载着千年彩灯文化的传承使命。近年来,该馆以创新为驱动力,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展陈设计与游客服务,让古老彩灯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绽放新光彩。
在核心展厅“中国灯文化历史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悄然展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借展的“北京人”燃火灰烬(距今70万年前至20万年前)静静陈列在展柜中,一旁的高清激光投影与立体音效设备,正以动态光影形式模拟原始火种的演化轨迹,二者虚实呼应,生动诠释“火向灯”的灯文化起源逻辑,让远古文明的火种在现代科技中重焕生命力。
这一创新源于博物馆对展陈体验的系统性升级。作为彩灯文化重要发源地,自贡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已形成元宵赏灯习俗,1964年举办的首届春节灯会奠定了现代彩灯产业的基石。如今,中国彩灯博物馆在保留传统彩灯工艺展示的同时,以光影技术重构叙事:大型灯组与数字投影交织,历史场景随音效动态切换,观众得以沉浸式了解灯文化从原始火种到璀璨灯彩的千年脉络。
如果说实体展陈是“历史的现场解码”,线上创新则是“文化的无界传播”。中国彩灯博物馆依托VR技术打造的“数字全景体验场馆”,将线下展厅完整搬至“云端”:用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3D环物视角细赏彩灯纹理,搭配同步图文介绍回溯彩灯文化渊源,实现“云逛展”“云游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感受自贡彩灯的文化底蕴与工艺之美。
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创新步伐持续迈进。该馆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我们将在传统展陈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采用VR、AR、5G、超高清等科技手段和创新方法,探索适合本馆的数字化发展路径,为观众带来高沉浸感和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打造兼具科技质感与文化温度的博物馆精品展览。”
自贡恐龙博物馆
数字技术重构侏罗纪“活场景”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兴建在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的亚洲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也是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对自贡市民来说,这里是家乡的一张独特名片;对外地游客而言,这里则是探寻史前世界的一个神秘窗口。
2024年,自贡恐龙博物馆成功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全年游客量达160万人次。观者如云的背后,是“文旅+科技”激发出的强大吸引力。各种先进的设施设备让游客从单纯的“看展品”升级为“去探究”,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为自贡恐龙文化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步入自贡恐龙博物馆,科技的身影随处可见。不时有游客戴上AR眼镜,让原本静止的恐龙仿佛瞬间“跳”到眼前,在身临其境游览侏罗纪世界的同时,还能获取更多丰富有趣的恐龙知识。
在科技含量极高的探秘馆中,游客可以乘坐一个模拟太空舱的“时空穿梭机”从寒武纪到达三叠纪,仿佛真的穿越到了恐龙生活的时代。在“温度孵蛋”展项前,游人通过触摸温度感应装置,亲身感受从一颗恐龙蛋从破壳而出到长成小龙开跑的过程,体验“龙妈”的快乐。
探秘馆内长24米、高5.6米的室内侏罗纪地层剖面尤为壮观。这一地层剖面不仅能反映恐龙的埋藏环境,还包含众多典型沉积构造,非常适合地学科普。而投影技术的运用,让地层剖面化身为演绎侏罗纪生态环境的幕布,孩子们可以在此真切体验一场生动有趣的地学科普课。
“科技力量打破了馆内藏品管理、学术研究、化石保护利用、科普教育以及互动展示体验等多个业务领域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恐龙化石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江山表示。
今年5月10日开始,自贡恐龙博物馆进行闭馆改造提升,重点是系统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质量,运用“遗址原境叙事+科技赋能”双引擎,重构展陈逻辑,打造智慧化、沉浸式新空间。改造完成后,游客既可感受1.6亿年前层层叠叠沉积形成的恐龙化石带来的原始震撼,又能通过数字技术亲眼见证恐龙“复活”,感受史前的生命律动。
“新体验、新探索、新联结。”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曾小芸以三“新”概括改造亮点,该馆将充分依托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这一世界级自然资源,以“恐龙+科技+文旅”的模式,培育跨界融合的文旅新业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恐龙特色文化品牌。
编辑:冉华阳
编审:张宏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