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成都东郊
梁功勋
成都东郊,原来是块神秘之地,红星路一号桥(现红星桥)头,立有“外国人不准跨越”的警示牌,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成都市红星桥(原名一号桥)位于红星路与府河交汇处,桥体北岸西北角为金牛区、成华区、青羊区、锦江区四区行政边界交汇点(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这里曾是成都的工业基地。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四川13项,在这里就占了大半。尤以原来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的军工企业最多:前锋无线电仪器厂(766厂,40信箱),成都电机厂(906厂,68信箱),新兴仪器厂(719厂,69信箱,后改属七机部),成都虹波无线电材料厂(745厂,253信箱),国光电子管厂(776厂,6号信箱),亚光电工厂(970厂,7号信箱),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15厂,82信箱),虹光电子管厂(773厂,106信箱),锦江电机厂(784厂,107信箱),南光机器厂(708厂,109信箱);三机部的新都机械厂(420厂,77信箱),五机部的光明器材厂(208厂,35信箱)。还有:机床厂、轴承厂、肉联厂、量具刃具厂,成焊厂、石油总机厂、机车车辆厂、川棉厂、无缝钢管厂、热电厂……其中不少是国营大型企业。属四机部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大)和成都无线电工业学校(后撤销),也在这个区域。
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沙河校区主楼(图源:电子科大学网)
成都热电厂,主要为东郊工矿企业供电、供热,高达500℃的高压蒸汽由外敷保温层的红色管道输送,用于多厂的工业生产和职工生活的供热。到20世纪80年代,热电厂的装机容量从以前的10万千瓦扩容至30万千瓦。相较现在三峡水电站共32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机组容量70万千瓦,有天壤之别。由此可知,仅这样一个电厂对成都东郊供电,显然供不应求。为缓解电网压力,那时东郊诸多单位很少休假星期日,而是分散于周一至周六轮休。
往日繁华东郊的神秘之处,主要还是体现在那里的军工企业。早期,由穿军装、佩50式冲锋枪的经济民警执勤。这些厂都有三个称谓:实名对外、代号用于系统内部联系、邮政信箱用作通信。至于各单位具体生产什么产品则对外保密,以至单位内的成品车间,也需持特殊通行证进入。厂际之间人员联系业务,除常规介绍信外,若牵涉产品事宜,还需持单位出具密封函“人事介绍信”,方能受到接待。那时在中专生里广为流传一句话:“十年寒窗苦,二十九点五”,意思是读书十余年至中专毕业,每月工资就29.5元。但进入东郊的“信箱厂”,则可拿到30.5元,会多1元钱的保密费。可别小瞧这1元钱,那时我打着赤脚,随二十多个同学乘学校派车送到厂里报到,领了半个月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去百货商店买了一双处理布鞋,也就花去2元钱。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都东郊(图源:成华区政协)
保密,常带来一些趣事。有个大学毕业生从外地分来我厂,早上出火车北站,雇辆三轮车直赴东郊,其实已经过厂门,问906在哪里,都不知道。因知道的人实在太少,沿着厂北路、八里庄转悠了三圈,过了中午总算找到。一次踏水四队民房失火,厂里很多同事参与扑救,村民很惊诧,说68信箱的人都赶来了,可能他们还不知道,其实就是旁边的邻居。
东郊记忆(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成都电机厂,是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完全照搬当年苏联基辅电机厂的图纸修建,从苏联引进的机床设备占很大一部分,生产的是他们40年代的产品。直到70年代,我国打下美国F-4鬼怪战斗机,才知道西方产品的小巧精致,与苏联产品的粗犷笨重大相径庭,由此得到启发。
成都东郊厂的生活区,不少与厂区相距较远,早上在建设路一带形成的上班洪流,十分壮观!这些厂大多自成封闭系统,生活设施齐全。职工食堂、浴室、开水房、电影院、灯光球场、阅览室、棋牌室、小卖部、职工医院……应有尽有。职工子弟的护理教育从婴儿室、幼儿园、子弟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直至电大自成体系。臃肿的机构占据太多资源。全厂职工人数动辄几千上万,专业分工太细,实际生产一线人员不足一半,以致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难以为继。
东郊工业企业老照片(蓬州闲士摄于成都东郊记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当体制改革浪潮刮向这片神秘之地,这里的企业纷纷撤迁转移。我退休后被原单位返聘十年,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减员增效,人员仅为原来十分之一,产值却逐年上升为十倍。老产品全部淘汰,新开发的产品更向精密化、小型化、机电一体化及稀土永磁直流化方向发展,正为国家新一代装备的转型升级铺砖添瓦。
东郊记忆宣传标语(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现在,成都东郊不再神秘,那陈旧的帷幕早已落下。原来烟囱林立的厂房,已被繁华的建设路商业圈、杉板桥商业圈及多处电梯公寓楼盘取代。不过,从建设路的“生产生活博物馆”、二环路侧的“麻石烟云公园”内的文字记载,还能感受到对过往的无声述说;量具刃具厂旧址的苏式红楼及东郊记忆中保留的厂房、管道……仍能领略到那昔日的辉煌。这里的“老东郊”,也大多进入了耄耋之年,可在他们每个人心中,仍揣着那本难忘的历史!
东郊记忆(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来源:行脚成都
作者:梁功勋
配图:方志四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