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看电影、逛商场的好去处
老成都人都会想起盐市口
这个地处闹市中心的金口岸
是从清朝官盐店开始的
盐市口在成都曾是
最洋盘的地方
几乎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洋盘故事
盐市口在清朝时并非片区名,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条街。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因在此设了官盐店而有街名。
街虽不长,从染房街边金河上的锦江桥北侧起,至东御街东口止,横跨原西东大街,不过百米左右。但盐市口地处市中心,乃是连接下西顺城街、东大街、九龙巷(现青年路)、东御街、青石桥等闹市的咽喉之地,又是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可称为成都“第一金口岸”。
▲盐市口旧照(上) 图源:盐市口综合服务中心;如今盐市口商圈鸟瞰(下) 图源:锦江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01
厕所旁边有美食
或许是沾官盐店的光,盐市口一带卖米面油的字号很多。锦江桥(现已不存)边的“昌号”“发森茶号”“蜀山酿造社”“福林阁号”“天兴茶号”等十几家店铺都经营米油杂货。
此外,盐市口的饮食店也各有特色。“赖汤圆”和“夫妻肺片”在此设有分店,著名的“金玉轩”醪糟店也设有门面。“三友凉粉”正对东御街口,每天食客云集,黄白凉粉、红油辣子馋得人醉。
“谭豆花”终日热气腾腾、清香四溢。20世纪50年代迁至盐市口的“竹林小餐”,以其风味独特的灌汤白肉、蒜泥白肉闻名遐迩。
▲竹林小餐 图源:成都市情网
最有人气的当数公共厕所旁的“红苕食堂”(后改为“清洁食堂”),可能是成都少有的以红苕为主要原料制作菜肴的饭馆了。在没有解决温饱的年代,常常搭配红苕供应给居民。
怎样变换花样使红苕能吃得可口?“红苕食堂”里的师傅想尽了方法,做出了让人大开眼界的各种红苕食品。
这里的红苕面粉粑软糯香、冰糖红苕甜得爽心、苕丝炒蒜苗清香宜人、苕块烧豆腐麻辣鲜香回甜、苕丁炒萝卜软脆搭配,这些菜肴使那些年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市民获得了口腹的满足。
▲烤红薯 图源:锦江发布
因和东大街、青年路夜市相连,盐市口的夜市也热闹非凡。卖“梆梆糕”的贩子清脆地敲着竹梆,吸引着路人的眼光。
“豌豆糕”的卖者则很能唱念:“豌豆油的糕,油的油的糕。大人吃了有力气,小孩吃了学问高。”他还能将成都的街名编排得趣味横生:“童子走马状元街,提督杀牛梨花街,将军联升春熙路,染房卧龙学道街……”
安乐寺北侧,门首一姓刘的道士,一人居店,专做三合泥,整日闷不作声,生意极好,回堂买主吃了一回想二回。
“李森记酒家”的兔肉和青果拐枣酒别具风味,其椒麻豆腐干回味悠长,又耐嚼又爽口,主人也会唱卖:“椒麻豆腐干,麻辣豆腐干,又有花椒又有盐,吃了好了然。”从街头到街尾,走到哪里都能闻到扑鼻的美食香。
02
宽幕电影亮成都
慢慢地,盐市口有的就不只是美食了。1965年12月31日,冯水木先生在成都郊区社教工作团青龙公社工作队做事,为了让工作队员欢度元旦,团里给每人发了一张人民电影院的电影票,影片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让大家伙兴奋不已。
看电影,这在当时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但冯水木先生没有想到,电影院居然放映的是彩色宽银幕!宏大的场面、壮观的布景、精彩的演出,让每一个观看者都惬意无比。
在当时,全成都其他影院放映的《东方红》都是普通银幕,只有人民电影院率先放映宽银幕。此后,人民电影院连续放映了一个半月的《东方红》,场场爆满。一直上映到次年2月12日方才结束。
▲1959年的人民电影院 图源:《成都电影志》
盐市口的人民电影院1950年以前叫“蓉光大戏院”,1943年春节落成开业,不仅放映电影,还要上演京戏和杂技。1953年4月15日更名为“成都市第一人民电影院”。因地处第一金口岸要冲之地,营业状况一直很好。
1972年9月,人民电影院又率先放映了朝鲜彩色宽银幕影片《卖花姑娘》。那时,成都仅此一家标准宽银幕电影院,为满足成都上百万观众观看该影片的需求,影院24小时营业,但还是让不少欲先睹为快的观众感到失望。
03
安乐寺“炒”银钱
因为电影院的缘故,每逢节假日,盐市口一带就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再加上“中心菜市场”和“人民商场”的人流,整个盐市口更是拥挤不堪,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
说起“中心菜市场”,此地还颇有些来头。1950年前,这里叫“安乐寺”,是明代蜀王为刘备的儿子阿斗刘禅修建的庙宇,取其投降后所云“此间乐,不思蜀”三字的意思,命名为“安乐寺”。清末民初,“安乐寺”成为银钱业市场,并一直红火了下去。
▲“安乐公”刘禅 图源:青羊地方志
冯水木先生小时候,曾随父亲去逛过“安乐寺”。只见一锭锭金元宝银元宝,一封封银元铜元,一堆堆铜钱,或摆在案上,或置于地摊,很是扯眼。
在这里,他学到了不少“行话”。大殿是主要的交易场所,大门口则拥围着无数“提盘子”“打盘子”的串串。
所谓“提盘子”,是指抬价抢买,而“打盘子”,则是指压价收进。
“买进卖出、大头小头、睁眼闭眼、顺风逆风……”初来乍到不懂“行话”又急需用钱的人,常被这群串串弄得晕头转向,免不了要吃亏。
04
人民商场的洋盘
盐市口在早些年曾有一座铜制雕像,那是1938年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病死的川军将领刘湘而铸造的。
▲刘湘铜像(1950年1月摄于盐市口),铜像后为华荣大药房。图源: 陈志强 提供
因地处市中心,成都市的公共交通路线均最先在这里设置。1951年7月1日,成都的“一路”公交车率先开业,路线是盐市口至火车站。
1957年5月1日,成都市第一个小轿车出租站在盐市口成立。车型有奔驰、雪佛兰等,票价是每公里0.55元。出租车停在站上等人来租,而不是像现在开着车在街上让乘客上车。
▲1951年7月1日从盐市口到梁家巷的第一辆公交车 图源:陈志强提供
1953年6月6日,盐市口的“新商场”改建为“人民商场”,正式营业。
据当时的《四川日报》讲,全场面积约有1300平方尺,共有八幢场棚,一幢铺房,有220间铺面······在人民商场经营的私商包括十几个行业的172户坐商和250户摊贩······商场里经营的商品有日用百货、文教用品、五金电料、手工业品、土特产品、衣服、古玩等⋯⋯还有公共食堂、咖啡厅、茶馆、曲艺场以及邮亭、公用电话、人民银行等。
这在当时的成都,算得上是最牛气的商场了。因商场商品充足,其他商场都卖缺了的货,在人民商场却有供应。冯水木先生结婚时的新蚊帐、沙发等都是在人民商场购买的。
▲20世纪60年代 盐市口人民商场 图源:锦江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在改革开放前,盐市口一带“找吃”(找活儿干)的特别多。刻钢笔字、剪人头影、买卖票证、交换集章,应有尽有。
这些人或手拿一包“牡丹”“群英”香烟,或一瓶无标识的“跟斗酒”沿街走动,或摆个小小的报纸大的地摊卖过气明星照片,以及一些翻拍的风光歌曲片。
1980年青年路百货摊区初起时,摊贩都早早候在人民商场大门口。商场一营业,摊贩立马冲进去抢购紧缺商品,然后在青年路加价销售。人民商场卖9元一双的女式半高跟皮鞋,他们加价到20元。这让不少人发了财。
▲20世纪70年代的盐市口(上) 图源:锦江区地方志编纂中心;如今的盐市口商圈鸟瞰图(下) 图源:成都方志
盐市口一带还有很多摆头
下期“锦江街巷”
我们接到看~
作者简介:冯水木(1946-2007),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老成都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顾问和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片区文化顾问。他收藏了3000多张老成都照片,撰写上百篇关于老成都文化的杂文、散文,致力于记录和传播成都的历史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