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明明
炎炎夏日,避暑经济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所谓避暑经济,就是夏季凉爽气候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开发其气候自然资源,带动避暑旅游业及其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出行、零售物流、文化娱乐、休闲康养、研学健身、房地产等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活动,兼具气候经济、旅游经济、服务经济、生态经济等多重经济特征。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随着亲子出行、家庭休闲康养等避暑游需求的持续升温,避暑经济的市场规模早已经达到万亿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出行的便利化程度提升,避暑经济的消费群体日益呈现多层次特征,包括高温城市居民、家庭亲子、老年人、年轻户外爱好者以及高消费休闲人群。高温城市居民、家庭亲子的避暑消费需求往往在时间周期上趋于集中,老年人群体则侧重于康养休闲或者候鸟式旅居模式,年轻户外爱好者对运动友好的景区和配套场景偏好日益明显,而高消费休闲人群则对消费品质较为追求。
避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其发展的核心逻辑是依托气候自然资源的凉爽属性,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凉爽气候自然资源的商品化过程。凉爽气候的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使用价值表现为提供温度适宜的宜人环境,通过旅游及其相关服务产业转化为交换价值形成气候商品,气候自然资源通过景区开发和服务配套纳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循环之中。从产业关联来看,避暑经济既包括核心产业即气候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开发,也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产业如疗养保健、康体养生、运动休闲、文化娱乐、购物服务、避暑服饰、商务会展等,还包括附加价值延伸的产业如避暑地产、休闲渔业、休闲果林业、特色畜牧业、旅游装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通信业、中医药保健、新能源、物流业等。从区域经济联动的空间重构来看,避暑经济具有的空间特征包括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与聚合,避暑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带动了气候自然资源丰富地区与气候资源消费地区之间在“自然+服务+业态”的跨区域空间经济循环。
避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避暑产业文旅消费场景创新发展的经济表现。避暑经济发展实践的消费模式主要表现为需求驱动型、业态融合型、政策与市场协同型等。需求驱动型的消费模式主要是因为高温因素触发,消费者决策高度依赖气温变化,消费需求既包括了目的地旅行,也衍生出市内避暑纳凉、夜间经济等细分场景,可以满足消费者多元的消费需求,表现为老年群体的“避暑+康养”、家庭亲子的“避暑+研学”、年轻消费群体的“避暑+健身”等细分场景。业态融合型的消费模式往往兼具场景创新,如自然生态资源配套徒步漂流等体验活动、文化资源与市集手工体验互动场景相结合、非遗体验与生态研学场景相结合、自然景观与旅居康养中医药理疗场景相结合、年轻户外运动爱好与文化集市休闲零售餐饮等多业态融合等。政策与市场协同型的消费模式往往是地方政府为促进避暑经济发展在政策工具上进行精准投放,如通过发放消费券有针对性地对避暑消费群体进行定向刺激。地方政府或自然生态景区进行营销推广,如依托短视频、直播网红构建身临其境的消费体验触发目标消费群体的情感共鸣等。
总体来看,避暑经济短期主要表现为规避高温天气的即时性消费需求,长期来看可以通过构建气候资源、场景设计、服务生态、衍生产业链等多场景多业态融合,实现从“清凉资源”向“经济热浪”的价值跃迁。
避暑经济的自然资源特征和经济特征都表明,气候资源密集的地区往往会面临着季节性矛盾,即旺季资源超载与淡季设施闲置的矛盾。同时,气候自然资源的价值依赖于生态环境质量,没有制约的市场开发易引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避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的刚性约束,构建自然资源地承载力监测管理系统。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治理赋能,通过生态监督、绿色补贴等调节可能的市场失灵,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正向循环。同时,需要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与市场秩序。除了市场化的避暑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需要统筹考虑建立公益性避暑中心和相关基础设施,规避市场逐利导致的社会公共服务缺失。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以产业逻辑重构化解气候资源开发中面临的季节性矛盾;通过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使气候自然资源真正转化为全民生态福祉,将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与治理赋能协同内化为发展准则,在清凉世界中书写生态民生的现代化实践。
责任编辑:季思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