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我被组织分配到乳山市挂职锻炼。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菜鸟”,十分荣幸能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为普查队中的光荣一员。
12月的早上,天很凉,我早早的起来洗漱、吃饭,收拾妥当之后,7点半准时来到单位楼下集合。我们组有孙哥、崔哥、辛姐加上我一共4人,开车前往今天的普查地——寨山石围遗址。行驶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左转右拐的让我晕头转向。好不容易不用拐弯了,却又要走坑坑洼洼的进山土路,所幸也就七、八百米,不然吃的早饭非吐出来不可。当无路可走时,只能下车步行, 每个人都有序的检查并带好自己的设备、水、食物等物品,开始了今天的登山挑战。
由于遗址在山顶,地势险要,很少有人去,所以连羊肠小道都没有,我们只能通过四普软件显示的坐标信息来确定大致方位。虽然我们的位置离遗址最近,但需要翻越两个山头才能到达遗址所在的另一个山头。为了便于攀登,崔哥为每个人找了一根直的木棍,作为登山的拐杖。
崔哥在前面开路,我和辛姐在中间,孙哥在后面。首先我们需要穿过半山腰的桲椤树,下面堆满了厚厚的桲椤叶,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同时还要应付各种荆棘;之后来到了松树林,松针十分坚硬,幸亏戴着帽子和穿的衣服厚,不然又要遭受一番针刺之苦。虽然寒风凛冽,但是我们早已累的满头大汗,随着不断向上攀爬,露出的石硼(山崖之间裸露在外的岩石)越来越多,山势也越来越险峻。我们需要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的从石硼上穿过,有时还要向上攀爬石硼。由于山里信号不好,我们只能凭着大致方位来摸索前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处石围遗址。那一刻的喜悦冲散了所有的疲惫,让我们感到无比值得。它们就像待检阅的士兵,直挺挺的矗立在各个山口处,虽经历百年风吹雨打,依然雄风不减,诉说着曾经的那段历史。
在大石硼上稍作休息之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携带着各自的设备开始作业,拍照、定位、数据上传等。当一切工作结束之后,已近晌午,于是我们又开始了习以为常的“山中午餐”。先找到一处避风处,拿出携带的面包、火腿肠等食物,席地而坐,边吃边讨论着上午的收获与不足。虽然身上的汗水干了有点冷,但是普查队里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我感到了温馨与温暖。我们总会在暴雨突至时互相帮着保护设备,会在发现重要线索时激动得手舞足蹈,会在有队员体力不支时,其他人主动承担起相应工作。缺乏上山经验且肢体不甚灵活的我,在这次寨山的普查中,可以说一直是被“保护着”。吃饭时,崔哥笑着对我说:“咱们这工作,夏天晒脱皮,冬天冻裂手,衣服永远沾着土腥味。可文物不会自己跑来找你,你不去找,它就永远沉在泥土里。”
这些细碎的点滴,让原本枯燥辛苦的普查工作有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能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的碎片被记忆。
饭后,我们稍作休息后,按原路下山,赶往下一个普查点。当下午的3处文物点调查结束后,已是夕阳西下。我坐在返程的车里,回顾着这一天:有因为摔倒划伤的伤痕,有拓片时我们分工忙碌的身影,有老人指着石碑回忆往事的侧脸,有测量时攀爬的身影……这些碎片拼凑出的,不仅是文物的“身份档案”,更是一幅幅曾经的历史画卷。守护文化遗产从不是把文物供奉在高处,而是弯下腰去,倾听每一处文物的前世今生。历史从未远去,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着被重新发现,被永远铭记。
文/乳山市文物保护中心 史昊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