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西藏的念头在心中萦绕多年了。参加工作多年,学习、考察、培训、招商,特别是退休以后的旅游活动,祖国各地,就只剩下西藏还未到过。
我属于高反的敏感体质,去西藏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上世纪90年代初去云南出差,几天里成天头昏脑涨,同行者说这里是云贵高原啊;本世纪初在祖国西部边陲新疆的乌恰县慰问白衣圣人吴登云,当地医务人员邀我讲几句,热情洋溢的腹稿早已准备,现场却说不出一句话,经验丰富的吴登云说,你这是高反了呀;后来在青海西宁一周的培训,后脑勺始终隐隐地痛,我明白是高原反应,此后对去高原就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惧怕;再后来去四川,已经离西藏不远了,同行中还有两位医生,说我们保驾护航保你无恙,然而终因自己心理压力太大未敢成行。
西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就是不敢进一次西藏,不因别的,就因为害怕高原反应。对我来说,去西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美丽梦想。无数次在梦中与西藏相遇。雪山、蓝天、湖泊,经幡、寺庙、布达拉宫,格桑花、牡丹、雪莲,冰川、河流、峡谷,草原、牧民、牦牛……
《我要去西藏》的旋律经常萦绕耳畔。歌中的长调、清脆弦音,以及马头琴与手鼓的合鸣,勾勒出西藏广袤、圣洁而神奇的地域风貌。歌曲虽能唱出我对西藏的向往,唱响对那片心灵净土的无限憧憬,难道我的西藏梦只能止步于歌声中吗?我渴望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亲历它的壮丽与神圣;我渴望踏上那片雪域高原,亲历那里的纯净与辽阔。
去年,一位比我年长的亲戚夫妇俩去了趟西藏,归来后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所见所闻,让我更坚定了奔赴西藏的决心。心动不如行动,我着手进行各项准备,重点是应对高原反应,对踏上西藏之旅充满了期待。
友人精心设计的路线是从林芝入藏,在那里做几日适应性体验,再前往拉萨。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素有“西藏江南”的美誉,高度相对较低且植被丰茂,六月的空气含氧量较高。飞往林芝的航班上,机舱内循环播放着西藏旅游风光片。飞行约两小时后,机身开始明显下降。透过舷窗,窗外景色壮丽非凡:有的山峰白雪皑皑,晶莹透亮;有的山体黝黑嶙峋,宛如刀劈斧削。天空澄澈透明的质感,让我回忆起当年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所见的情形。
怀揣对神秘的渴望,追寻对美好的期许,我踏上了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的美丽景色是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无法想象的。湖水湛蓝如宝石,草原碧绿似绒毯,天空澄澈若琉璃。巍峨的雪山、飞动的白云、苍翠的森林、明净的湖泊交相辉映,如油画般铺开。318青藏线的险峻雄奇、地球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难得一见的羞女峰南迦巴瓦,碧蓝如海的巴松措,连绵起伏的念青唐古拉山脉,碧波浩瀚的纳木措……大自然的磅礴伟力与造化神奇,给人们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敬畏。
随处可见五色经幡是青藏高原独特的风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随风飘扬。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红色象征火焰,绿色象征绿水,黄色象征土地。它们代表着祈福与希望,给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藏族朋友告诉我们,每一面经幡都承载着信徒的虔诚祈愿,经幡的随风舞动,都是在与天地对话,都在传递着无尽的祝福。
说西藏收藏了世界上所有的蓝,稍许有点夸张,但置身于这片雪域高原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很有几分神韵。苍穹的蓝、湖水的蓝、哈达的蓝、经幡的蓝……蓝是西藏的底色,是在洁白的雪山、绿色的草原、红顶的寺庙映衬下呈现的迷人色调。不同于在海边,也不同于城市见到的蓝色,西藏的蓝是不带杂质的,它裹挟着高原的清冽,携带着雪山的寒气,展露给大地的色调如同棱镜折射出的蓝光,纯粹而清澈,深邃而透明。这样的蓝是超凡脱俗的,是摄人心魄的,让人心驰神往,沉醉其中。
高反带来的严重不适是低海拔地区的大部分人都难以避免的。但正如一位藏族同胞所说,高反是西藏的第一道风景线,没有高反,就不会有西藏的记忆,就不会有风景与风险同在的真切感受。其实高反就是缺氧,它并不可怕,只要进藏前防止感冒,进藏后少开口、不喝酒;不洗澡、慢慢走;注意休息、保证供氧,让身体逐步适应高海拔气候环境,就能挑战这辈子的生理极限。一行人都出现了唇边发紫,头昏脑胀、心跳加快,步伐沉重的感觉。大巴从林芝到拉萨必经米拉山口,海拔已经是4800米 ,在休息区稍事休息时,L女士出现短时间的晕厥;去纳木措观光,最高处的海拔已达5190米。由于供氧及时充分,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只是平添了不少高原观景的花絮。
难忘那个上午,我们来到了布达拉宫广场。眼前呈现出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画卷,心中涌动着夙愿得偿的欣慰,还有那份神圣而庄严的感动,我的内心充盈着满足与喜悦。朝拜者与观光者很多,但周边却异常宁静,静得仿佛能听到人们的心跳和呼吸。眼前这座宏伟的宫殿,在高原的阳光下闪耀着金顶红墙的光辉,每一块砖石都似在倾诉着千年的历史和嬗变、信仰和神圣。空气里飘散着酥油灯的淡香,耳旁不时传来朝圣者的低语浅吟。巍然矗立的宫殿,红白相间的宫墙在湛蓝的天空下熠熠生辉。蓝天下,经幡在微风中轻轻舞动,远处的雪山峰峦起伏,与宫殿交相辉映。
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群,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后经不断扩建方成今日规模。它由白宫、红宫、金顶群组成,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气势宏大,外观的红、白、黄三种色调对比鲜明。作为藏族历史文化的璀璨载体,这里珍藏无数艺术品、佛像、壁画、文献典籍、奇珍异宝。它铭记着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史实,镌刻着汉藏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记,印证着西藏与祖国血脉相连的不朽情缘,也回荡着仓央嘉措那些荡气回肠的诗篇。
在那个仓央嘉措曾居住过的大厅里,人们低声谈论着关于他的故事与传说。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在爱情与信仰之间挣扎,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毕生追求自由、爱情及个性解放,那句“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他的创作既深刻感悟宗教教义,又深情表达世俗情感。他的那些诗歌,描绘了不来不去的情意、不增不减的爱恋、不舍不弃的喜欢,情真意切、缠绵悱恻、一唱三叹,千百年来一直被各民族人民传颂。
大昭寺位于八廓街的核心地带,也是古城拉萨的灵魂所在。作为拉萨最古老的寺庙,其建筑风格巧妙融合了藏族、汉族、印度以及尼泊尔等多种文化元素。寺内珍藏的精美壁画、木雕和佛像,均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那些优美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和藏传佛教的经典传说;细腻的木雕从门楣到柱头,无不散发着古朴典雅的艺术韵味。金碧辉煌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端坐于主殿中央,散发着宁静祥和的灵光,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在此虔诚膜拜。寺内香火缭绕,诵经声绵绵不绝,与八廓街上络绎不绝的转经人流共同汇聚成一条流动的信仰长河,生动地诠释了“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历史佳话,见证了这座城市千年的精神传承与文化交融。转山、转水、转佛堂,无数朝拜者在此转经祈福,而他们匍匐于地、一步一叩首的虔诚之举,更让我深刻感受到西藏这片土地虽然缺氧却不乏信仰的深厚底蕴。
在西藏的日子里,我的心头始终涌动着无限的敬意。我深深地被这里的一切所触动。这里人们的笑容、他们的眼神以及生活方式,无不透露出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彰显着对生命本真的执着追求。那种虔诚并非源于外部,而是源自内心深处,是对生命的深切眷恋与崇高敬仰。
我的心头涌动着无限的敬意。文成公主堪称援藏第一人,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唐太宗出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考量,采纳和亲策略,将公主远嫁西域吐蕃。文成公主深明大义,以柔弱之躯肩负起国家重任,在缺氧的苦寒之地播撒和平的种子。她历经千山万水、风霜冰雪,三年的艰辛跋涉,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安宁作出了卓越贡献。《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还原了这一历史场景,它以壮丽的场面、恢弘的气势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撼动人心。马蹄踏过冰河,鼓角声震群山,将民族团结的誓言深深镌刻进观众的心底。
我的心头涌动着无限的敬意。西藏之行让我对援藏精神的核心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高原再高,也比不过人心的高度。”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创造了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在西藏,人与自然、信仰与日常生活的完美融合,是在缺氧环境中依然顽强绽放的生命之花,是历经千年风霜依旧熠熠生辉的文化光芒。
我的心头涌动着无限的敬意。面对高原缺氧的环境,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戍边卫国、默默付出,作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当年为西藏和平解放,为川藏铁路、川藏公路的开通,建设者们贡献了多么艰巨的努力;还有这些年一批批援藏的干部、医生、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作出了多么卓越的贡献。我终于明白,西藏的圣洁是源于无数人的无私奉献。
我的心头涌动着无限的敬意。从西藏返回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心心念念向往西藏,究竟是为了何种缘由?难道仅仅是为了填补旅行版图上的空白?抑或是为了满足对雪域高原那份好奇?显然,这些并非全部答案。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在缺氧环境中依然顽强绽放的生命力,是亲身感受历经千年风霜洗礼而愈发璀璨的文化底蕴,进而将这份神秘的高原传奇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重生力量。
人的一生,总该有一次触及灵魂的远行。有些地方,不去会感到遗憾,去了却更添遗憾;然而,西藏这片圣洁之地,若未曾涉足定深感遗憾,一旦亲临,必为之心灵震撼。踏上西藏的土地,你会目睹那些未曾见过的曼妙风景,会体验到漫漫长路的艰难跋涉,会洗拂眼中的浮华与心中的浮躁,会在人迹罕至的苍茫天地中做出灵魂的拷问。西藏之旅,无疑是一场远离尘嚣、放下执念、舍弃纷扰、让人回归纯真的心灵之旅。如果说318国道是此生必驾的路线,那么,神奇的西藏应该是此生必至的地方。(王正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