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了趟南方某古镇,刚停好车就被穿制服的大爷拦住:“景区入口在里面,得坐观光车过去,20一位。”走了没几步,看见路边指示牌写着“步行10分钟可达”,转身想走,大爷又说:“里面路不好走,观光车快。”结果坐上车才发现,所谓的“景区入口”就在停车场隔壁巷子里,那辆车慢悠悠绕了个圈,三分钟就到了。
同行的大姐翻着手机里的消费记录笑出声:“这趟旅行跟记账似的,门票120,观光车20,坐船60,连进个名人故居都要再掏30。”最讽刺的是,临走时想买瓶当地特产的酸梅汤,摊位老板说“景区特供版”35块,转头在古镇外的便利店看见同款,标价8块。
现在的景区二次消费,早就不是“愿者上钩”,更像场精心设计的“连环套”。游客揣着钱包来,却发现每走一步都要花钱,花了钱还未必能买到等值的体验——不是不愿消费,是这些消费太不值了。
01
交通线路上的收费,也让人窝火。
上个月在西北某峡谷景区,导航显示车子能开到核心景点,到了才发现停车场被拦了,工作人员说“环保需要,必须换乘景区摆渡车”。那辆车在盘山路上晃了40分钟,票价60块,下车时发现站点离景点还有两公里,想少走路?再花20块坐电瓶车。来回一趟,光交通费就160,比门票还贵。
更气人的是某些景区的“强制消费”。西南某瀑布景区,把停车场建在五公里外,不坐摆渡车就只能徒步穿过施工路段,路边连个遮阳的地方都没有。有游客试着步行,没走多远就被巡逻车拦下,说“前方危险,必须乘车”。结果一整车人挤得像沙丁鱼,司机还边开边推销“全程导游讲解”,另收50块。
其实游客不是不愿为交通花钱,只是反感这种“人为制造距离”的套路。去年在浙江某水乡,景区提供三种交通方式:步行免费,摇橹船80块一小时,观光车10块无限次。我们选了摇橹船,船夫一路讲着两岸的老故事,偶尔停下来指认水里的鱼群,那80块花得明明白白,下车时还主动多给了20块小费。
02
餐饮价格的“景区溢价”,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但离谱到让人望而却步,就是自断后路。
在东部某5A景区的山顶餐厅,一碗西红柿鸡蛋面要58块,面条是速食面,鸡蛋是打散的蛋花,西红柿切得比指甲盖还小。问服务员“怎么这么贵”,对方眼皮都不抬:“运上来不容易。”可转头就看见工作人员用缆车运着整箱的速食包,哪里需要“不容易”?
更荒唐的是某些“特色餐饮”。西北某古城里,号称“百年老店”的羊肉馆,一份手抓羊肉198块,端上来才四块肉,肥得流油。老板说“这是本地山羊”,结果隔壁桌游客吃出了塑料包装,仔细一看,肉上还印着某连锁超市的标签。
但也不是所有景区餐饮都让人皱眉。去年在黄山脚下的民宿,老板说“菜价比市区贵五块,因为食材都是山上种的”。我们点了一盘炒青菜、一碗土鸡汤,青菜带着露水的清香,鸡汤炖得酥烂,结账时比预期便宜,老板还送了两瓣自己腌的蒜。后来才知道,这家店开了十年,靠的就是“贵得合理”,回头客比游客还多。
03
说到景区商品定价,总有人提“挑山工不易”,这话没错。在华山、泰山这类陡峭景区,看着挑夫们背着几十斤重的货物,一步一挪地往上爬,谁都明白山顶的矿泉水卖10块,有一半是汗水钱。去年在华山,买了瓶15块的可乐,挑夫大哥笑着说“赚你五块,够买个馒头”,那钱花得心里踏实。
可有些景区,把“挑山工”当成了乱涨价的借口。华南某山地景区,明明有缆车直达山顶,便利店的泡面还卖25块,比山下贵五倍。问店员“不是有缆车吗”,对方说“挑山工也要吃饭”。后来才发现,那些泡面都是缆车运上来的,所谓的“挑山工成本”,不过是涨价的幌子。
还有些景区的“文创产品”,定价高得离谱。西部某石窟景区,一个印着佛像图案的普通笔记本卖88块,一支同款钢笔298块,工作人员说“这是文化附加值”。可翻开笔记本,纸张薄得透字,钢笔写了没几行就漏墨——这种靠“文化”圈钱的套路,比单纯涨价更让人反感。
文创钥匙扣
其实游客懂分寸,知道什么钱该花。去年在武夷山,买了罐茶农背上山的岩茶,120块一小罐,比山下贵不少,但冲泡后香气能绕着杯子转三圈,茶农还教了怎么储存,临走时我们又多买了两罐。合理的溢价是尊重劳动,漫天要价就是欺负人了。
04
最让游客心寒的,是那些“花钱买罪受”的体验项目。
华东某乐园的“网红过山车”,排队三小时,体验三分钟,全程除了俯冲就是转圈,下来时同行的姑娘吐得站不稳。想找工作人员要杯热水,对方说“付费服务区才有”,那服务区里的矿泉水卖15块,还得再排20分钟队。
西南某古镇的“非遗体验”更坑,花100块学扎染,所谓的“老师”就是把颜料和布往桌上一扔,让游客自己瞎涂,问怎么配色,对方不耐烦地说“随便弄弄就行,拍张照发朋友圈好看”。结果折腾一小时,染出来的布像块抹布,想带走还得再交50块“材料费”。
还有些景区的“讲解服务”,简直是侮辱智商。北方某古城,150块请个讲解员,说的内容还没百度百科详细,讲到一半接起了私活,让我们自己逛,她去带另一拨客人。后来才知道,这些讲解员根本没经过培训,只要会说普通话就能上岗——这种“花钱买敷衍”的体验,比不消费还让人憋屈。
05
问题出在哪?景区总觉得游客的钱好赚,却忘了消费的本质是“等价交换”。
去年在苏州园林,花40块租了套古装,店家不仅帮忙梳头,还送了本园林典故手册,说“穿成这样逛园子,才能看懂窗棂上的故事”。那天在园子里走了一下午,拍照时总有其他游客问“在哪租的衣服”,那40块花得既开心又有面子。
成都大熊猫基地也很会做消费设计。门票只要55块,里面的熊猫玩偶明码标价,小的30,大的120,材质和做工比外面好得多。最妙的是“熊猫粪便纸”,10块钱一本,包装上写着“来自熊猫的礼物”,游客笑着买回去当伴手礼,谁都不觉得贵——因为这消费里藏着巧思,而不是算计。
现在的游客,特别是年轻人,消费越来越理性。他们愿意花50块在洱海边听首民谣,因为歌声里有故事;愿意花200块在景德镇学做陶瓷,因为能带走自己亲手做的杯子;愿意花300块在故宫买套文创,因为能摸到历史的温度。这些消费不是负担,是旅行中最珍贵的记忆。
景区与其琢磨怎么多设几个收费点,不如想想怎么把消费项目做扎实。一杯茶能讲出茶道传承,一件纪念品能承载地方特色,一次体验能让人学到东西——当消费不再是“被迫掏钱”,而是“心甘情愿的分享”,游客的钱包自然会为这样的景区敞开。
毕竟,谁都不傻,只是想把钱花在刀刃上而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