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坐高铁到天水,细细地游览了一番玉泉观。除了“人间天上”牌楼有印象外,所见所闻都很陌生,甚至有些怀疑自己没有来过玉泉观。
记忆中,玉泉观在半山上,建筑不多,这次从山底牌楼到山顶,到处都是道教建筑,中轴线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牌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等,规模宏大。穿越廊桥丛林,欣赏着“陆海虚舟”“山不在高”“仙路飞桥”等牌匾书法,再拾阶而上,过了“天门”,越过“两河胜境”,记忆中的“人间天上”牌坊赫然出现。
“人间天上”悬挂在玉皇阁牌楼上,白底黑字,楷书所写,并无落款。后来有人考证,为当代人张倩玉先生所书,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国立五中、甘肃省立女师、天水一中任教。张先生谦虚,当时并没有落款。晚清以来,玉泉观原本就有一块“人间天上”的匾额,原悬混元宫牌楼,六十年代散失。现在的“人间天上”牌匾,是“人间”与“天上”的分界,已成为玉泉观的“打卡”之地。
在玉泉观门口和外面,依托玉泉观,派生出了一些庙宇神仙,享受“人间天上”的香火。有的属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如诸葛亮,有个微型武侯祠,还有供奉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李杜祠”。有的属争议人物,据说山顶有个魏忠贤生祠。玉泉观虽说建于元代,但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代,明代魏公公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九千岁”,他的生祠全国不少,玉泉观的生祠可能就建于此时。这次在山顶我没有看到,可能已经废弃。
玉泉观所在地“天靖山”,就是天水人经常说的“北山”。以前,在陇东上学,在天水市住上一晚,翻越北山向平凉出发。北山与南山不同,植被较少,黄土裸露,这几年栽了大量松柏;南山则属于秦岭,绿水青山,很是秀丽。南山的南郭寺,北山有玉泉观;南郭寺有杜甫笔下的“北流泉”,玉泉观有天上“玉泉”,加上东边马跑泉镇的“马跑泉”,在西北干旱的岁月,可谓是“天水”了。
古树,为历史的见证。玉泉观最高处,为“三清宝殿”。牌楼上有集颜真卿书法的“层峦叠翠”,俯瞰道观,红色的建筑隐于苍翠的树影中。玉泉观有50多株,1000年以上的就有十余株。三仙洞悬崖上的一株古树,悬根露爪根茎交织,形如发辫故名“辫柏”,树龄1500年,传说是全真教梁志刚道长手植柏。
碑石,是会说话的历史。玉泉观现存历代碑石58方,石碣11方,砖雕34方。其中元代碑石5方,石碣11方,砖雕34方,明代碑石9方,余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碑石。在众多的碑石中,尤以元代镌刻的四面道流碑,为研究道教发展的珍贵资料。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玉泉观的诗碑。诗碑共有四方,据说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第一方为唐李白《夜下征虏亭》诗,边缘镌刻刘仑题跋。第二方为唐韦应物《西塞山》诗。第三方字迹我老眼昏花,没有看出写的内容,也不知作者是谁。第四方为宋王安石《题舫子》诗,石下方落款“松雪”,即赵孟頫的号。
从碑文跋语中,大致推测碑镌成于大明嘉靖庚戌年。这几首诗作的书法是否赵孟頫真迹,为什么会放置于玉泉观,不得而知。从诗文中内容看,李诗中有为:“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韦诗:“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王安石咏“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包括那首不知作者的诗作,诗中都有江有水、有荷有船、有静有动,似乎与“天水”有关。
玉泉观中,有的墙上悬挂着几首清代以来时人游览的诗作。青海人张思宪,有《玉泉观》一诗:“徒步跨虹第一桥,天开云路望迢迢。奇峰列槛岚光滴,古柏疏空翠影摇。李杜祠坛悬树梢,蘧庐仙洞在山腰。栏干倚遍泉声静,涤我尘怀半日消。”基本与我的行程的感想相同,不仅是“纪游诗”,还可以作为“导游诗”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