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中
2013年4月25日,下午4点20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往昆明的东方航空公司MU5712航班,在跑道上滑行、加速,巨大的轰鸣声使不少旅客堵着耳朵,低着头,不敢看着窗外。而我却满兴致地感受着飞机离开地面,在空中的些微变化和感觉。突然,飞机驶离了地面,扶摇直上,越飞越高。地面上的道路,房屋,绿树,渐渐变小,模糊了。飞机旋转着,漂浮着,像一片树叶,像一只小船,随着风儿,向上升腾,大地显得那么渺小,开阔。好快啊,瞬间放眼望去,下面满是山峦,裸露着青石的山峦,一望无际,极少绿色。此刻,我才真正感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少的那样可怜。白云、蓝天拥揽着飞机,我下意识地认为在向南飞翔,真正给我的感觉,飞机好像静静地飘着,没有了向前急速飞驰的轰鸣声。
飞机开始颠簸,广播里女播音告诉大家,不要惊慌,要系好安全带,说飞机正在穿越气流。我设法分解心里的惶恐,想着昆明。是的,从去年北京中铁建设集团派往儿子来昆明工作,已经一年了。从儿子离家的那天开始,我就关注起昆明那里的天气,那里的新闻,关注儿子参建项目的进展,关注儿子的饮食起居,关注儿子的安全、健康。因了这,儿子为我买了飞机票,让我来昆明,一来父子相聚,二来让我放下繁重的工作,看看云南的好山好水好景色。
在空中客车A320舒适的乘坐中,在乘务员细心周到的服务中,我感觉着时间过得很快,再一次打开旋窗,飞机已在南国的空中了。也许是此刻的好天气吧,虽然身在八千米之上,看地面依然那样清晰,下面好像清澈透明的海水,水底那绿色,那山峦,那房舍,那河流,那道路,尽收眼底。看远处,天是那样远,那样蓝,白云一堆堆,一片片,像拍岸的翻卷浪花,又像高大山峰,更像宽阔的大河,白云晶莹的如同羊脂玉。有时飞机在满是浓密的厚厚的乌云中穿行,没有了阳光的朗照,就像进了漫漫黑洞,给人恐慌的感觉。然而,乌云毕竟遮不住金色的太阳。乌云稍纵即逝,太阳仿佛挂在了机翼,金灿灿,暖洋洋,上下左右,近处远处,碧蓝碧蓝。蓝的那样水灵,真是纤尘不染啊。那种蓝在地面是绝对看不到的。从北京到昆明的四千五百多里的行程中,在天上我是真真切切感到了什么是梦幻,什么是奇妙,什么是仙境,什么是恐惧,什么是深渊,什么是高远,什么是渺小,什么是阔大。
“飞机已到昆明,开始下降,请乘客系好安全带。”乘务员的提醒把我拉到了现实,飞机降落地面时,昆明已是万家灯火。当我走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三出口,看到一年未见的儿子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在路上
从昆明到大理有600多里,从大理再到丽江又有400多里。大理、丽江两个云南的地级市都在昆明的西北。因为大理、丽江被誉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苍山、洱海、崇圣寺和丽江的古城、香格里拉、泸沽湖很是吸引我的眼球,于是我决计要去那里看看。趁着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我从昆明出发了。这是通往大理、丽江的山路上。我虽然去过山里,走过山路。还从来没有遇到象云南这样山连着山,峰连着峰,绵延一千多里的山路。透过车窗看着伸向远方的路,真像弯弯曲曲,窄窄长长的灰色绸带,没有尽头。从山脚爬上山头,又从山头开到山底,颠簸着,飞驰着,时而目眩,时而揪心,时而惊叹,时而好奇。我被司机在山路上驾车娴熟的技术而折服。上中学就知道云贵高原海拔两千多米。眼见时才知道它的真实面目,是这样让人惊叹!
看山虽然高峻,但全是用绿色包裹着,郁郁葱葱,松柏杨柳各种树木全有。不像北方的山光光秃秃,看了令人浑身发冷,十分压抑。云南的土质也和北方的不同。这会是很红的土质,走上几十里又变成黑灰色了。听同车的本地人讲,他们这儿的土质粘合力很强,尤其是茶马古道一带的土坯垒砌的房子,有的已经住上几百年了,既不坍塌,又冬暖夏凉。在看田野,星星点点的土地。没有成方连片的,全是阶梯状的地块。就是巴掌大的地块农民种的也是认真仔细,有的农民用水牛在犁地。有的农民开着轻巧的手扶拖拉机在水田里,为水稻插秧做着准备。而且地里老人、妇女居多,每个人的头上都戴防护紫外线的草帽。我既感慨农民的劳动强度之大,又敬仰农民对土地的十分珍惜。
进入大理白族自治州界内,看远处山腰间,平地上散落的房屋,建造的十分精巧,极有特色。全是白色墙面,灰色布瓦的二层楼房。这种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现前出廊的样式。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墙面石灰粉刷,还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耀人眼目。当地人告诉我:大理是白族聚集区,这是白族人的住家。从昆明到丽江,绵延一千余里的路途全是这种样式的房子。真可谓是山路上的一道美丽风景啊。同车的人讲起白族风情很是在行,他说白族与游牧民族不同,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白族十分看重定居,注重居住条件是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他告诉我现在每户白族人建房子,政府都要补贴不少资金。直说政府的惠农政策好。
再往前,就是令我向往的洱海了。汽车在海边上的甬路急行。两千米的高原上,难得这样辽阔,清澈见底的海。人们惊呼,满车人的视线全部聚焦在了这片海上。渔帆点点,波光粼粼,泛着金色。洱海既有大海的辽阔,又有江南水乡的宁静。说他辽阔,是他和丽江紧紧相连,连绵几百里。说他宁静,是他没有了大海的惊涛拍岸,更多的是夕阳晚照,寒江独钓的超然。
从昆明到大理、丽江,一路走来,我感叹自己文笔的笨拙,不能写出云南真正的美丽。也许云南的美丽就在我的所闻所看的感觉中吧?
在古城
那天走出丽江长途汽车站已近黄昏,我没有来得及休息,就买了一张丽江地图,去了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she)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古城由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的丽江统治者纳西族木氏土司所建。建造者姓木,他认为木字加框势必成困,建城时只有城门没有围墙。因此,丽江古城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围墙的古城。古城人说,这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现有居民两万多人。其中,纳西族就占了绝大多数,目前有30%的纳西族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纺织、酿造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古城西高东低,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从西北湍流而来的泉水分成无数股,穿流于古城内的各个街巷。利用这种地势和水势,古城街道建造的不拘一格,或工整、或自由,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无论是河上还是渠上,遍布着不同式样的石桥。形式有廊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全部建于清代。栏杆、桥面斑斑驳驳,印证着历史的沧桑。由五花石、青石板铺就的凹凸不平的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建造。这些房子,均成二层,多为土木砖结构,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形式。屋顶清一色灰布瓦,四角飞檐高挑。而且每座房前都有宽大的外廊。吃饭、小聚都在外廊这里进行。无论是宽阔的街道两旁,还是窄窄的小巷都遍布着铺面和作坊。每个铺面的商品五花八门,可谓云南的“百老汇”。有纳西人开的铜银作坊,有摩梭织女打理的染织店,更有北京人开的无数座家庭客栈。在这里,你可以买到正宗的缅甸翡翠、纳西人打制的银手镯,还有极具收藏价值的陈年普洱茶。
夜幕降临,古城每条街道门前挂着的枕头形的、圆形的、菱形的大红灯笼一片通明,就像过年似得格外喜庆。满街上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摩肩接踵,或悠闲散步,或采购商品,或品尝小吃,好不自在惬意。此刻,我感觉就像置身上海的十里洋场,南京的秦淮河边,浮华、喧嚣、宁静杂糅其间。我确信,在古城每个游人都会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感觉。
我住的是名曰“天空之城”的客栈。客栈三个院子连在一起,三层两层不等,错落有致,院子空地很是宽敞,几棵茂盛的紫色榆花爬满墙头,一条淙淙作响的小溪缠绕每个院落,颜色各异的金鱼顺着水流游来游去。值得庆幸的是,主人并没有刻意把“天空之城”打造成豪华气派,星级风格的那种式样,反倒显得简洁、粗犷、细腻、田园、古朴、素洁和农家。
清晨,我站在客栈三层的观景台上,俯瞰晨辉中的古城全景,感觉心境淡定,忘却了人际间的纷纷扰扰,找回了简简单单的回忆,清理润泽起了心灵的肠胃。
追寻古城的历史踪迹,木府是一定要去的。木府位于古城西南角,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一百六十多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
“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
沿着木府往上走,就是古城最大的四方街。该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四方街是一个大约四千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极具纳西族风格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小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的古城。
看过了四方街,再往上走就是古城西北角坐落着的一大一小的子母大水车了。水车直径好几米,它既是古城的地标,又是游客们一定要去拍照留念的地方。在泉水的冲击下,水车日夜不停歇的转动,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使人惊叹祖先发明创造的聪明才智,从内心感到了古城文化的阵阵回声。我在大水车的右面,写有江泽民主席手书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照壁前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在古城的三天,我就像在八卦阵中逡巡,如同久居古城的人们一样分辨不清东西南北,只能在上与下,左与右中走向该去的地方。我在想:古城的水乡之容、山城之貌让我称奇;古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多元文化的融合让我感叹;古城的纳西族、汉族、摩梭族等人们的亲和相处让我赞美!这就是古城生命和精髓的所在吧。古城是一部现代与古老,时尚与原始相互交融的乐章,古城更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之城!
2013年5月2日
(摘自作者著散文集《岁月剪影》)
作者简介:洪炳君,河北固安人,河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原中共固安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曾担任《固安县志》《固安革命史》、《潮涌京南》《光明在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等著作副主编。主编报告文学集《沃野群芳》《大地飞歌》、“固安群英谱”丛书之《峥嵘岁月》《铁血春秋》《岁月如歌》《平凡人生》《沧桑正道》《沃土春晖》《逝水流年》《回望征程》等,专集《固安名村》《固安美食》《固安武林史话》《于成龙》,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多彩人生》、编著《古代文学名篇名句集萃》、散文集《心语》《岁月剪影》等。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固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方城民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固安县志》续修主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