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千弱水胡杨林
黑城怪树林景区一进门便是弱水胡杨林。弱水胡杨林得名于流过林边的弱水河。
弱水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是一段与大禹治水有关的记录。

身后就是弱水河了
古时候,人们也习惯称水道浅或不通舟楫的河为弱水。因此,古时被叫弱水的河其实很多,所以才有弱水三千的表述。至于这片胡杨林前的这条河,也是经过专家们多年考证后才最终确定为古书中记载过的弱水河。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段出自《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的话,让弱水与爱情的忠贞相连,一时名扬天下。



这句著名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最早出自一个佛教故事。
“一个家庭幸福、生活富足的人去见佛祖,说自己不知如何取舍,很烦恼。佛祖给这个人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游客就快因口渴而死,于是佛祖怜悯他,将一座湖放到了他的面前,但他却滴水未进。佛祖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喝水,他说这湖水太多了,肯定不能将湖水全喝完,那还不如一口都不喝呢。故事讲到这里,佛祖笑了,对那个有烦恼的人说:“你要记住,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我们只要用心把握住其中一样就足够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可是,三千弱水,大千世界,只取一瓢?终究只是文人的浪漫吧。
初秋的胡杨叶并没有全黄,黄绿相间,倒影于弱水河,柔软了千年的时光。
我们是下午才到的景区,不知道前路中乘坐摆渡车的情况,又为了赶到怪树林去看日落,在弱水胡杨林也只是匆匆而过。
涅槃重生,凤凰林
从弱水胡杨林过桥便是凤凰林,即弱水河东岸。
凤凰林中的胡杨,大面积生长在沙漠和水中,枯枝长新芽,垂死复新生,一如凤凰涅槃重生。
风沙将胡杨的肢体扭曲,在如此贫瘠的沙地,它的肢体张牙舞爪般向四周漫延与伸展,为着多吸收一些水分,多一点生的机会,这是求生的欲望,是生命的本能。


满眼看起来早已干瘪的枯枝,依然是有生命的,凤凰林是见证生命的顽强与轮回的英雄林。
虽然凤凰林的面积不大,但是穿行在沙地胡杨林中,抚摸干枯的树干,依然会被胡杨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动。就像此次西行,从身体上到精神上,从思想到现实,都有很多困难要克服、要决断,或者说,其实没有一次出行是容易的,但我们依然要有自己的判断与坚持,要勇敢地面对困难,要坚韧。
胡杨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与赞颂。
黑水城,西夏国
我一直都知道黑水古城有两个。
一个是黑水古城的遗址,残垣断壁在大漠深处的漫天飞沙中矗立。
一个是按原比例一比一复原的黑水古城,在凤凰林的北面,主流的游览线路上。
我一直想要去的是遗址,但困于路途受阻,交通不便,认为这是一条无望之路。这次最幸运的就是景区开通了从复原黑城到遗址的摆渡车,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为我圆梦。
黑水古城按遗址的比例原样复制,城内酒肆商铺、客栈旗亭,热闹非凡,将黑水城鼎盛时期的繁荣一一展现。一入城门,仿佛穿越千年的时间与空间,来到了神秘的西夏古国。
说实话,如果不是此行最终去到了遗址,对于黑水古城,我会有点失望。
黑水,一个自带神秘感的名字怎么变成了最大众、最嘈杂、最司空见惯的影视基地了?搭建的铺面和摊位无法以假乱真,店员也都着现代服饰,土特产和拉面店随处可见,羊肉串摊子的快节奏版迪斯科实在太出戏,穿城而过的商业街,完全没有一丁点儿千年古城该有的矜持哈。
或许西夏古国曾经昌盛时也是如此的活色生香吧,再现前世,倒也没错。
直到登上城墙,放飞无人机,那天风很大,依然坚持让无人机起飞,在可控范围内将高度和距离拉到最远,从高空俯瞰黑水古城,才真正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茫感。
古城内,是生活,是欢乐,是情绪……古城上空,是全貌,是感慨,是思绪……

黑水,这名字就足以让我向往……可能我就是那种会给自己无限脑补许多神秘往事的人吧。
黑水,如今称为额济纳河,且已干涸,瞬间,神秘面纱掉落。
黑水城的名字就得名于黑水这条河,位于下游北岸,也属居延文化的一部分。
黑水城始建于西夏时期,西夏王在此地建城建制,黑水城又因为地理位置所处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而繁荣,因此成为西夏的边塞要地。




如今的黑水城是“古丝绸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为考证党项人的西夏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黑水城曾被掩埋于黄沙之下,沿着木栈道进入古城遗址,城墙两侧是高大的沙堆,几乎淹没了整个城墙,这还是清理后的状态。
沙,是埋葬,也是守护。
没有沙的埋葬,黑水城早已在荒漠的侵蚀中归尘归土了。
城内的遗迹虽标注了当年的用途,但已如土堆一般,分辨不出一丝一毫当年的影子。
黑水城繁荣昌盛了200多年,最终被蒙古铁骑毁灭,据说黑水城的覆灭经历了一场血腥的杀戮,城外附近的沙地里还掩埋着碎骨。
之后蒙古政权南迁,黑水城也随之被遗忘。
西域从来不是一片宁静的土地,政权更迭,丝绸之路中断,黑水城被永远地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
其实,曾经的黑水城附近有大面积的水域,可以说黑水城是一片绿洲。随着气候的变化,这里也逐渐干旱,不再适宜生存。
政权、气候,可兴一座城,也可让其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佛塔,黑水城的标志性建筑,多少僧侣曾在塔下听梵音袅袅,多少西夏人遥望佛塔便知已归家,又有多少商贾曾回望它挥别黑水城……
多少故事,多少故人,生命有时,信仰有时,聚散有时,旅途有时……
离开遗址前再次回望黑城佛塔,来去有时,我也必须要去面对新的旅程,感谢生命将我带到黑水城。

怪树林,大自然狰与狞
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很多,但是怪树林只有一个,“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怪树林才是胡杨精神的灵魂所在。
胡杨虽属于落叶乔木,却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树种,是起源最早的树种之一,也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胡杨耐旱也耐涝,生命力极为顽强,也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树种之一。





但怪树林的形成并不是什么自然奇观,更像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怪树林的形成是因胡杨缺水而枯死,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额济纳河断流,破坏了胡杨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死后千年不腐”是胡杨特有的耐腐性,枯死的胡杨树只剩下嶙峋狰狞、姿态怪异的树干,盘绕扭曲地伫立在荒漠戈壁中。
很多枯死的胡杨树干看起来都特别“拧巴”,盘绕、回环、纠缠不清……或许这是胡杨在生命尽头对求生最后的挣扎和呼唤。
怪树林不是风景,是胡杨的墓地。
今人的脚步络绎不绝,或赞美形态万千,或惊叹似龙腾跃,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正是因为人类的脚步,将胡杨逼入绝境,将胡杨的生命埋葬。
怪树林的狰狞,是一种死亡的警示!


黄昏时分,举起相机仰面向天空,淡淡的蓝色,如此清透与纯净,只有大自然才有的澄澈。
景区内的游客基本都集中到怪树林,这里有高耸的沙丘,是看日落不错的天然观景台。
太阳的余晖渐渐散尽,气温越来越低,我披上一直放在背包中的羽绒服,一个下午都背着它,就为了此刻之用。


天际线的尽头有厚厚的云层,这个日落并不理想,只是太阳落尽前的那一缕暖橘色霞光,依然可以将人心治愈。
额济纳,胡杨故乡
我们是摸黑进入额济纳景区的,为了看日出。且不说当天多云,就按地势位置来看,额济纳景区也不适合看日出,没有高地,且被胡杨遮挡。
我们从暗夜守到黎明,从黎明熬到天光大亮,腿冻得发麻,全身冰冷,终无缘日出。
天大亮后,顺着二道桥的木栈道一路徒步,特意选游客稀少的路线,倒也有不少清净。







你仔细看过胡杨的叶子吗?
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原来一棵胡杨上有三种形状的叶子。自下而上依次是细长如柳叶的,椭圆形的,还有一种类似杨树叶,周围有好多锯齿。
大叶片为了吸收阳光,小叶片为了减少水分流失,每片叶子上都有一层蜡质,用来锁住水分。
因此胡杨才可在荒漠极端环境中耐寒、耐旱、对抗风沙。胡杨何止是古老的树种,更是聪明的树种。
现在,人们正在努力尝试人工种植胡杨,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不应让怪树林的悲伤重演,我想,人类应该学会善待胡杨,善待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









巴丹吉林,翻越沙丘
八道桥,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腹地。
我以为的八道桥沙漠胡杨,也像前面几道桥一样,走木栈道,穿行在胡杨林间。从摆渡车上下来进景区,我瞬间傻眼了。眼前的景象就像一个沙漠嘉年华,大门口就开始有人兜售沙地项目,摩托、越野车、滑翔伞,还有必不可少的骑马和骑骆驼。我挤过兜售的人群,又挤过卖零食的摊位,向留有满坑满谷脚印的沙地走去。
或许,爬到最高的沙丘上才能看的胡杨?




我向着最高的沙丘顶前进。在沙地中前行比想象中的难很多,何况是爬坡。
沿着细细的一条沙脊,随着高度的增加,腿也在发抖,呼吸越来越急促,风大的时候,只能低头弓腰,顶风向上。
不要考虑前路还有多远,也不要向后看,累了就休息一下,不要想太多,只有不动摇的向上的决心。不仅仅是爬一座高大的沙丘,这是坚持完成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道理。
登上沙丘顶,才开始对巴丹吉林的壮阔领略一二。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的八大沙漠之一,虽然在众多的沙海王国中它的面积不算出众的,但是又有谁能想到世界上最高的沙峰必鲁图峰竟然在巴丹吉林中。更神奇的是巴丹吉林沙漠中竟然藏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站在沙丘顶上便可望见一二。还有一些湖泊已经干涸,能看到湖底皲裂的沙地。
额济纳博物馆
胡杨景区出口处正巧遇到一对也要去额济纳博物馆的小情侣,一起拼车前往。一共20元的车钱我坚持AA,对方男孩坚持不要。10元车资实在不值得站在大街上反复推让,相遇结缘,旅途再见……


额济纳博物馆,不虚此行,因为馆内是有国宝的,也是镇馆之宝,居延汉简。上图是博物馆大堂,标有博物馆字样的拱形造型就是以简牍的形式设计的。
居延汉简至今已出土33000多枚,是中国出土汉简最早的地区,与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及黑水城文书同为中国20世纪四大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居延汉简具体出土地点有30个左右,大都是与长城有关的遗址,因此居延汉简的内容主要是与军事、政治活动相关的汉代文书,也有少量与社会、经济相关的其它文书和典籍,是研究汉代军事、政治、生活、经济、宗教的重要史料。


现在国际公认的居延汉简的发现者是瑞典人贝格曼,在1930年4月跟随由大名鼎鼎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队的西北考察团,在他们第二次到达额济纳旗时,在汉代居延泽南端的博罗松治烽燧遗址发现第一枚汉简。
其实早在贝格曼发现之前三年,考查团成员黄文弼就已在居延博罗松治发现4枚汉代简牍,可惜未曾深入挖掘,也未能得到重视。
居延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武帝时期,霍去病攻打匈奴便是取道居延至祁连山的。汉武帝在居延一代筑城、移民、屯田,修水利,前后200余年都是以居延地区为中心屯垦戍边。
居延汉简如此珍贵,就是因为它记录了大量汉代这一地区军事、政治和生活的内容,是最直观和真实的资料。

额济纳的历史除了以汉代居延文化较为突出和繁荣以外,就是与北宋和辽并立的西夏国。
西夏国人骨勒茂才编写了第一部西夏文与中文的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在黑水 城遗址出土,今天人们主要都是通过这部字典译出西夏文的含义。
博物馆内还有许多西夏时期的器物和用品,对西夏文化感兴趣的可以大饱眼福。




博物馆一层是展出额济纳地区历史和文化的文物,二层是介绍额济纳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帐篷、马鞍、民族婚礼传承,歌曲、文学,还有内蒙古的传统手工艺品等,包罗万象。信息量太大,我和华先生也只能匆匆而过。
离开博物馆前,我拍下了墙上挂着的额济纳旗文物遗址分布图,给想深入探险的驴友们参考。

居延海边有太多故事
居延海的日出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看日出的队伍倒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可能是某些宣传上说居延海是看日出的好地方吧,清晨五点多,大批游客就堆满了景区的大门。景区开了五六个检票口,一时也消化不了这么多人。
我们基本排在人群的最后面才进入景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检票通过后,大批游客开始疯狂跑向摆渡车上车口,一瞬间,我身边所有人都在疯狂向前跑。问题是,即使天没亮,抬头看看,连月亮都看不见的多云天气里,怎么会有日出呢,百米冲刺去看个寂寞嘛。
居延海的清晨可真…真…真冷啊!
我只穿了一条单裤,虽然裹着羽绒服还是觉得冷得刺骨。摆渡车直接把我们拉到2号观景台,因为1号和3号早已人满为患。
说是观景台,也不过就是比平地高几阶台阶的小平台而已。或许是与日出无缘,我实在没看出居延海在看日出这件事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木栈道与水之间隔着很多芦苇,如果时间允许,要想真正领略居延海的美,建议乘坐游船。
居延海之所以扬名,最早源于两个传说。一个是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西出涵谷关后就不知所终了,传说就是在居延海这个地方得道成仙并化身入海的。在三号观景台旁边就有一座老子像,纪念这段传说。
另一个传说是周穆王一路西行,来到此地,见到了一个披着虎皮的女王,就是人们习惯称呼的西王母,两个一见倾心,西王母还送了周穆王一车价值连城的宝玉,成为一段佳话,被人们传颂至今。
当然,生活是现实的,不会总沉浸在传说的梦幻中。居延海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自古就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居延地区连接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诸国,甚至连居延这个名字,都出自匈奴语,《水经注》将其为译为弱水流沙。
唐代诗人王维于经过此地时,追忆往昔写下“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的诗句,其中的天骄,就是匈奴人对自己的称呼。可见居延一代曾是汉与匈奴活动密集的地区。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印象深刻,《东归英雄传》,讲的是土尔扈特部在清代从今天的俄罗斯境内东归大清的故事,土尔扈特部东归后就被安置在居延地区。
记得电影的最后一幕,土尔扈特部的族长在与追兵的搏斗中身负重伤,他嘱托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带领族人完成东归。他的儿子悲伤地说自己并不认识东归的路途,老族长脱下战甲,一副完整的东归路线图被纹在了他的背上。他让自己的儿子割下背部的皮,完成东归。
小时候,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东归,也不知道这些服装与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人到底是谁,但我记得,我当时还是难过的哭了起来。
而这一刻我站在居延海的土地上,那个古老的部族,古老的故事,我小时候的一段往事,还有此时此刻,时空在穿越中相遇……
番外 | 巴彦淖尔的日落
我们住在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区,地方不算大,城边的湿地公园却有绝美的日落。
出租司机说“湿地公园的这条河是黄河的某支流”,我没有查到,或许,真的是“某”支流吧。

我突然在想,我们是否真有必要到一些被别人定义好了的风景名胜去看日出日落?我们看的难道不是同一个太阳吗?日出和日落应具备的条件,晴天,最好还有少许云配合霞光,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吧。那么,我们在枯燥的都市生活中,是否也可以记得每天抬抬头,关注日出和日落呢。
至少,还保有记得看日出和日落的那份心境吧。
番外 | 策克口岸
中蒙口岸,还能参观?
我的认知中,口岸就是两国人民过境的,是只有实用功能的。怎么还能参观啊?
其实,策克口岸开放参观很久了,只是游客不多。
策克口岸与蒙古国南戈壁省西伯库伦口岸对应,是内蒙古的第三大口岸,但却是阿拉善盟唯一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是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所共有的陆路口岸。



从停车场走到口岸入口就要20分钟,进到口岸内半小时足以参观完毕,前提是不逛边贸市场,那是另一番琳琅满目的盛况。游览尽头是中国的界碑。
都说口岸还在使用,可我没看到过境的人,难道走其他通道?不得而知。
站在中国界碑前眺望蒙古国。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能如此自由旅行的时代几乎没有,我们能有机会看看世界,是如此幸运。经此一疫,我们应该更加懂得珍惜每次出游的机会,自由行走的机会不是理所应当的,它是那么的来之不易。我始终敬畏旅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