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园市民文化广场。
□夏明炜
沽水流霞映晓光,津门盛景韵悠长。建城620余年的天津,襟河枕海。渤海湾的浪涛在这里沉淀了雄浑,海河的涟漪在这里漾开了灵秀,大运河的帆影在这里镌刻了古韵。三水交汇孕育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冲积平原,更是精神上的堆积层,每一代天津人都在这片沃土上沉积新的文化岩层。无论是从文明根脉里沉淀的厚度、到开放包容中舒展的气度,还是从创新突破时奔涌的动能、到精神品格里淬炼的韧性,不仅酝酿着津津乐道的津派风华,更深藏着气象万千的中国力量。
触摸天津的街巷肌理,便是触摸中国文明的传承脉络。置身寻常街巷,古文化街如时光回廊,青石板路蜿蜒其间,玉皇阁的斑驳墙壁、通庆里的四合院群落、刘家大院的中西合璧,诉说着岁月沧桑;大狮子胡同、袜子胡同的快板声里,氤氲着城市的独特密码,字里行间满是天津人骨子里的精气神。跨越千年时空,杨柳青年画的胖娃娃与商周青铜鼎隔空对话,三千年生活理想依然鲜活;西于庄改造保留的爬山虎、五大道修复的古法工艺,彰显着对自身价值的笃定。不论是历史遗存还是传统民俗,天津的每一处细节都深扎在文明传承的土壤中,展示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和中国力量的深度。
夜幕下的意式风情区,百余处意大利风貌建筑在灯光中绽放典雅。作为意大利本土之外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这曾是中西文化碰撞的最前沿。可以说,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基因,在此化作兼容并蓄的城市气质,恰如丝绸之路的驼铃、郑和下西洋的帆影所彰显的文明胸怀,更像今日天津港云集的集装箱货船,装着中国制造的精魂、也载着世界共享的期盼。从近代中西文化的融合共生,到全球化时代的深度参与,天津的开放基因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它也印证着,这份包容从不是被动的接纳,而是主动向世界伸出的手——握住的是理解,生长的是力量。
现代天津的活力,藏在传统与创新的温柔碰撞里,更显在科技与突破的硬核实力中。文化领域,“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将传统彩塑与现代设计相融,让非遗焕发新生;“桥见海河”音乐汇串起艺术明珠,音乐节、戏剧节点亮城市夜空。科技领域,天津港无人码头的机械臂,以5G控制、北斗导航、AI调度让百年老港稳居世界前十;“天津号”无人驾驶汽车、空客飞机生产线挺起制造业脊梁;中科院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突破,更标注着科技创新的高度。无论是文化创意的“软活力”还是科技突破的“硬实力”,无数探索者用脚步丈量前路、用智慧点亮征途,这份生生不息的创新脉动,正是中国力量奔涌向前的澎湃动能。
天津的力量,既在寻常日子的烟火里,也在历史深处的风骨中。社区教师讲授传统文化时眼里的光,“磨刀老头”凝固在每一个春夏秋冬的吆喝声,101个“好人社区”、287位“中国好人”,以点滴善举编织精神文明经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烟火气。这份力量更藏在历史深处的图腾与倔强里。大沽口炮台的弹痕如岁月拓片,记着风雨如晦,也见证从防御到开放的蜕变;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海棠花影间,泛黄信笺上的炙热告白,将坚韧化作精神图谱里的朱砂。当日常善举的温暖与历史抗争的壮烈交相辉映,当道德微光的闪烁与革命信仰的炽热一脉相承,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在岁月淬炼中熔铸的不屈脊梁,更是照亮复兴之路的不灭火种。
天津卫的故事,说的何尝不是中国的故事?这里有老祖宗传下来的根、扎得深,有容得下世界的量、长得开,有敢闯敢试的劲、跑得稳,更有压不垮的骨头、立得直。这力量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老胡同里的传承在延续,是港口上的创新在突破,是普通人的善意在传递,是历史深处的不屈在激荡,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推着日子往前跑。在天津的街巷与山海间,我们读懂了中国力量的深刻内涵,它既在历史的肌理中延续,也在当下的奋斗中生长,更在未来的征程中闪耀。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