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江德斌
坐电梯爬山、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这个暑期,一种被戏称为“窝囊游”的新型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窝囊游”的核心特征,是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少,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情绪价值体验。这种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旅行模式,与传统观念中“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旅游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以强调“取悦自己”的属性,成为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文旅新顶流。
传统旅游模式多强调“性价比”“挑战自我”,诸如观光拍照、徒步登山、极限运动、密集打卡,似乎只有不浪费时间、不错过每个景点,才算不虚此行。然而,当代年轻人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普遍的社交压力,自然希望以最小体力消耗,获得最大心理满足。可见,“窝囊游”是年轻人对旅行状态的一种幽默调侃,他们拒绝把旅行变成体力竞赛,不想在假期里还要奔波劳累。
“窝囊游”的走红,本质上是消费需求升级的具象化呈现。当传统旅游模式难以满足当代年轻人对“疗愈感”的需求,怎么舒服怎么来的“窝囊游”,就成为了最佳替代品。从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短暂抽离出来,寻一个“别处”感受慢下来的生活,不必像完成任务一样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行走中与自己对话、与世界相遇。这样的体验,不仅是旅行本质的回归,也折射出年轻人对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窝囊游”其实一点也不窝囊。
“窝囊游”走红,给旅游行业带来了新启发:游客需求正变得更加个性化、精细化。这,也为文旅行业提供了转型契机。过去,不少景区陷入内卷怪圈,相互比拼推出各种极限项目。而“窝囊游”的流行证明,舒适化、轻量化的产品同样有市场,比如为体力不佳者准备的代步工具、为家庭游客设计的轻松路线等。一些景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对传统项目进行改良,既保留了核心体验,又降低了参与门槛,获得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从“说走就走的旅行”到“特种兵式旅游”,再到“窝囊游”,每一种旅行潮流的出现,都反映着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无论是哪种方式,只要能让人在旅途中找到快乐,就是有意义的。“窝囊游”的走红,说到底是年轻人的自主选择,也是旅游市场走向多元化、个性化的信号。对于旅游行业而言,紧跟这种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就能持续吸引游客,让旅游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原稿点击>>“窝囊游”凭啥成为文旅新顶流-重庆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