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我是从北面的登山入口上山的,因为之前登过黄山,也是从山脚爬上去,这次自然选择爬上去。何惧山高路险?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目前,岳麓山景区指的是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如今,我是直奔麓山而来的。
岳麓山是一座富有文化内蕴的山。从北面沿着一条车道往上攀爬,一路上顿时觉得岁月不饶人。我举着手机,寻找有机缘的风景。山色有点阴,爬到半山腰,已经腰酸腿痛。看到身后的上山者乘着观光车陆续超过自己向前,心里边还是羡慕的。
一小时坚持后我到达山顶。我在一个开阔之地拍了拍照片,隔着湘江,两岸的城市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山脚下的人烟依稀,仿佛一边是繁华,一边是世外山林。橘子洲成了江上一道痕,又仿佛是块翡翠,在江上迤逦成绝美图画。
这与登上吴山,东望钱塘江感觉颇为相似。当然,吴山不过百米,岳麓山有300米,海拔上两者不好作比。
古人渡江,上岸走的时柳堤牌楼口,沿梅堤古官道,过咏归桥,濯清池,自卑亭。先游岳麓书院,出院后游仙巢吹香廊,再赫曦台,再禹王碑。自“道中庸”达“极高明”,有种拨云见日之感。我今天则相反,自另一头上山道攀上山脊,沿着禹王碑往下走。
峰顶有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公元1522~1566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现存吕祖殿、祖师殿、三清殿三进。吕祖殿中置汉白玉浮雕吕祖仙师真像,并刻吕著《百字铭》,20世纪80年代对宫宇进行了修葺,1989年春正式对外开放。前厅竖关帝神像,三清殷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
禹王碑又称为禹碑、夏碑、岣嵝碑,也称祝融峰铭,因最早发现于南岳衡山的山峰而得名。岳麓山禹王碑位于景区云麓峰西北侧,坐西朝东向。由碑刻、碑亭以及宋代嘉定张之才“乐舞增光”、明嘉靖年间刘汝楠“读神禹碑歌”、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大观”、近代陈新亚“虞夏遗风”等摩崖石刻组成,占地面积50多平方米。碑刻直书9行,每行9字,共77字,类似蝌蚪文或鸟篆。据传黄帝著治水方略,作“金简玉书”封藏于南岳,禹梦得神授,登衡山祈天而得,治水功成后刻石记之,故名禹碑。也有说法是后人为歌颂大禹治水事件、功绩所刻下的功德碑。碑上字体苍古难辨、无从考证,著名历史学家、考古专家郭沫若曾研究三年,也仅识出3个字。
关于岳麓山禹王碑碑刻的来由,据记载,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至祝融峰下,遇一樵夫说见过一石碑,有数十字,何致推测必是历代寻找的“禹王碑”。于是请樵夫带路,找到了石碑。来到长沙时,将其摹刻于岳麓书院后山巨石之上。此碑刻成距今已有810年,经专家考证是现存碑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仔细观瞻,仍无法辨识出一字。想来无从下手,头绪全无。
下山时经过诸多名人墓地,计有禹之谟、童建吾、彭遂良、彭昭、陈天华、姚宏业、蔡锷、黄兴、焦达峰、张辉瓒墓。这些墓多为辛亥革命先驱者,他们为了推翻反动军阀捐躯,先后礼葬于此。有的灵塔高耸,有的如花瓣展开,有的围栏而卧,有的两棺相并。“一座岳麓山,半部湖南史”。这里的每一个长眠者,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逸闻。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以领导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而闻名,被誉为“护国军神”。蔡锷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一个贫寒农家,自幼聪颖,13岁中秀才,15岁入湖南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接受维新思想。1899年赴日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在昆明领导“重九起义”,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建立云南军政府并任都督,推行新政改革。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设计潜出北京,返回云南发起护国运动,亲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以弱胜强击败北洋军,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被誉为“再造共和”的关键人物。
黄兴,原名黄轸,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地主家庭,父亲黄筱村为晚清秀才。早年接受传统儒家教育,1896年考中秀才,后入武昌两湖书院深造,接触西方民主思想。1902年赴日本留学,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逐渐转向反清革命。1904年在长沙成立华兴会,策划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 1905年与孙中山共创中国同盟会,任庶务(协理),成为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推动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亲率敢死队攻打两广总督署,身负重伤,起义虽败但激励全国革命浪潮。
从麓山寺后走过白鹤泉。白鹤泉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相传古时候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因而取名白鹤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干杯口,酷似白鹤。曾有寺僧砌石为井如鹤形,刻“白鹤泉”三字于崖上,并建有一石碑。
下到麓山寺,亦称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碧虚山中。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宇宏大。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于1944年被炸毁,仅存山门和观音阁,现已修整一新。山门上有“古麓出寺”的横额,两旁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对联,门外古枫参天,浓荫覆盖,门内园圃绿意莹莹。
岳麓书院在山下谷地。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岳麓山的确算得上是一座集儒、佛、道于一体的文化名山。其弦歌不断,文蕴深厚。笔者一路走来,感受最深的是如同翻阅了一部久远的历史书,其中有无从解释的禹王碑,更有道法自然的哲学解读,更有指导做人正心的儒教教益和主张因缘和合的佛教核心理念。
岳麓山也是一座近代历史息息相关的山。辛亥革命先驱者们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清王朝统治,使中国从君主专制向现代政治体制转型。这一变革被权威党史研究机构评价为“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建立现代国家雏形;创建了亚洲首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文化意义上,辛亥革命使“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成为社会共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任何复辟帝制企图都必然失败”的社会基础。它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推动社会破除封建伦理束缚,开启中华民族思想现代化的闸门。
爬一次岳麓山,笔者仿佛走过湖南人用肩膀托起的未来。毛泽东、蔡和森等伟人从这里走过,一代代革命者前赴后继。他们的跫音,将湘江两岸的晨雾和烟岚唤醒;而青春的号角,也在山脊间缭绕回荡。“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山,是人和的山,是湘楚文化的发祥地,有着革命者脉搏跳动的那一缕纵横豪情。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