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村镇粮油管理公司,藏着一座特别的“博物馆”,这里没有青铜玉器,没有书画瓷器,馆藏的每一件“宝贝”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息息相关。它就是江都粮史馆,这是扬州首家粮史馆。让我们走进这座展馆,触摸粮食背后的岁月故事。
“伟哉中华,历史悠长,屹立世界,光耀东方……”走进展馆,18米长的《中华储粮赋》长卷首先映入眼帘。从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的治国智慧,到贾思勰的“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的深刻洞见,千年粮训在这里娓娓道来。粮仓遗址航拍图与古代荒政文献,无声诉说着“粮安即国安”的厚重命题。一旁参观的基层保管员感慨道:“以前只觉得守粮是本职工作,现在才懂,我们托举的是‘中国饭碗’!”
展馆面积不大,仅有30多平方米,却藏着千余件藏品,划分为“粮安天下”“方寸春秋”“仓廪之变”“五谷本源”“岁月难忘”和“税赋经纬”6个展区,串联起江都粮食发展的脉络。
在“方寸春秋”展区内,一张张泛黄的粮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展示的‘四证三票’,是当年物资分配的见证。现在陈列的这些,都是搜集来的原件。”郭村粮油管理公司经理郭德林向记者展示,1962年的粮油迁移证、面值仅“壹市两”的粮票……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候,‘吃饱饭’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现如今,这些泛黄的票证成了鲜活的节俭教育教材。粮史馆定期组织“对照粮票找差距”讨论会,让年轻职工从“一粒米”中感悟时代变迁。
移步“仓廪之变”展区,从苏式仓、露天粮囤到现代化高大平房仓,一张张照片串联起江都粮食仓储的变迁史,中国储粮技术的千年演进生动呈现。在这里,青年职工可以对照《传统储粮技艺图册》学习“春密闭、秋通风”的古老口诀,也能从“泥封防虫法”中汲取灵感,研发现代环保生物涂层,还能够借鉴“运河漕运调度图”,优化粮食应急物流方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在此碰撞出火花。
泛黄的验粮记录本、长短不一的量尺、灯罩发黑的煤油灯……“岁月难忘”展区内,每一件老物件都带着时光的温度。在这里,1980年粮站收购现场被生动还原:老站长手持木杆秤演示“牙咬谷粒辨水分”的绝活,误差不超过0.5%的精准度令人惊叹;泛黄的账册上,工整的钢笔字迹力透纸背,诉说着那个“手比秤准”的严谨年代。
如何让粮史文化突破时空限制?郭德林透露,后续将推出“云上粮博”平台,把数百件粮票、税单等藏品数字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走进寻常百姓家;还将开设直播专栏,邀请老粮工讲述奋斗故事,并开发“粮史问答”小程序,以有奖互动激发年轻粮食人的学习兴趣,让粮史教育真正“活”起来。
“打造粮史馆,既是为了记录粮食发展的变迁,更希望让青年一代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郭德林的话道出初心。如今,这座小小的展馆与旁边的现代化智能粮库隔空相望,既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更是对守护“大国粮仓”的无声承诺!
来源:江都融媒
作者:记者 郜粉定 邬婷 刘寅超
编辑:黄声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