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音乐节、演唱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演出活动,而是成为撬动地方文旅经济的重要杠杆。同样是办音乐节,要想真正赢得群众的心,流量明星或许能带来一时热度,而打造独特的体验感,方能在这场“音乐+文旅”的竞赛中持续领跑。
从本地特色出发,打造内涵丰富的文化体验。在千篇一律的音乐节与演唱会中,要想“流量”变“留量”,需结合本地独有文化特色,将演出融入城市文化脉络,给歌迷带来差异化体验。开发主题旅游路线,或利用当地特色集市、伴手礼等载体,让乐迷在演唱会前后,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与魅力。正如宜昌推出的“三天两夜山歌寻根之旅”,将演唱会主题与宜昌山水美景融合,让歌迷在“白天赏景、夜间狂欢”的沉浸式体验中,加深对城市的了解。而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来源于音乐与非遗等地方文化的融合。刀郎为宜昌演唱会所作的《秭归鸟》,以屈原文化元素为题材,用现代音符激活千年的诗魂,让观众既能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能领略到现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温暖的城市体验,让歌迷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开通免费的“歌迷专线”、优化停车位配置、交警的“轻违免处”政策……各类部门高效协同,用一系列用心用情的精细化服务,给歌迷带来美好的体验。在湖北宜昌,为不影响歌迷与刀郎的互动,执勤警察主动蹲下留出距离,这一蹲,充分展现出一座城市对歌迷的尊重与理解,也让歌迷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人文印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服务理念,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有说服力,它让每位异乡人都能感受到如“老友”般的温度与诚意。
音乐节、演唱会不仅是听歌的地方,还是歌迷们进行社交、表达、分享的重要场景。通过打造多互动、易传播、能共鸣的社交体验,让歌迷成为演出的“自来水”。街头巷尾飘荡着熟悉的旋律、特色网红墙上的歌迷签名、集市上摆满的各类“物料”,这些沉浸式的社交体验,不仅延长了演出本身的影响力,更让歌迷的每次打卡与分享形成二次传播,带动更多“同好”加入。这种口口相传、自发扩散的传播力量,正是当下文旅推广所需的大众口碑。
文化体验和城市服务体验为社交营造了“情感基础”,社交体验则通过二次传播放大了前两者的影响力。传统文化被赋予温度、公共服务透露出真心、社交体验带来了共鸣,一场演出成就了城市与歌迷的双向奔赴。这种独特的体验感,让演唱会不仅是单纯的视听盛宴,还能转换为城市旅游的“文化名片”,最终将短暂的“演出热”升华成持续的“城市热”,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与消费活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岳芷欣(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河溶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