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青岛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内的孔子六艺文化园开始热闹起来,一场文化与创意深度交融的非遗文创市集在此拉开帷幕。据悉,本次市集将传统文化、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机融合,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为本地夜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非遗匠艺亮相文创市集
记者走进市集,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历史与创意交织的世界,摊位前不时传来惊叹声与欢笑声。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排排非遗摊位:黑陶展台前,匠人正在现场拉坯,粗犷的陶泥在他灵巧的双手中渐渐变得圆润光滑,引来一圈围观者。
不远处的漆扇摊位,色彩斑斓的扇面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一位市民拿起一把凤凰图案的扇子,赞叹道:“这扇子画得太精致了,仿佛一幅能随风舞动的国画!”而剪纸摊位,剪纸艺人的剪刀上下飞舞,短短三分钟便剪出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兔子,引得孩子们连声叫好。
不仅如此,现场还有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香囊、布老虎、捏画等,无不展现出制作者的巧思与热情。带着孩子前来游玩的市民张女士说:“这次来真的很惊喜,原以为就是普通的夜市,没想到内容这么丰富,孩子不仅买了心仪的玩具,还学会了做香囊。感觉像参加了一个传统文化嘉年华。”
互动体验点燃文化热情
本次市集,更强调沉浸式互动“体验”的乐趣。在汉服体验区,一身身汉服装扮的市民穿梭其间,有人摆出仪式感满满的作揖姿势拍照,也有人请教礼仪细节,仿佛穿越到了礼乐兴盛的古代社会。“原本只是想来逛逛,没想到真的‘穿越’了!穿上汉服的那一刻,整个人都不自觉地放慢了动作,说话也轻声细语了。”市民张琳琳一边整理着身上的齐胸襦裙,一边笑着说,她是和朋友一起来参加市集的,在汉服体验区试穿了一套古风造型,还特意学了几组传统礼仪动作。
另一侧的铜拓印摊位前,灯光下,一张张拓印纸在案台上摊开,市民亲自动手拓下印章图案,再小心翼翼地晾干,脸上写满了满足。“别看步骤简单,但动手操作起来特别讲究。”当地居民陈先生说,“一边拓,一边就能想象古人是怎样保存这些印记的,这种参与感比单纯拍照打卡有意思多了。我觉得,这不只是个手工活动,而是让人真正走进了文化里,成为它的一部分。”
为了营造轻松舒适的夜游氛围,市集特别设置了“微醺8+1”酒水区与茶品区。小酌一杯地道果酒,或是坐下来静静品茶,成为不少市民“逛累了”的放松之选。“我刚才试穿了汉服,又做了拓印,现在喝杯茶,感觉特别惬意,这样的夜晚太有意思了。”市民李先生笑着说。
六艺文化园激活夜经济
“我们希望这个市集不仅是一个纳凉休闲的好地方,更是一个非遗文化交流的平台。”孔子六艺文化园工会主席赵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将‘六艺’理念融入活动内容,让市民在娱乐中亲身感知礼、乐、射、御、书、数的文化精髓,同时也希望激活夜经济,让文化消费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据介绍,孔子六艺文化园立足传统文化,依托“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理念,建设成为集国学教育、非遗传承、观光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近年来先后被授予“中国孔子基金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资源单位”“青岛市研学旅行基地”“山东省非遗黑陶技艺传承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此次非遗文创市集的举办,既是一次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体验手工、参与互动的同时,提升了园区的文化吸引力,为胶州的“夜经济”点亮了新的文化灯火。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 记者 马丙政 摄影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