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化 “崀山路径”已清晰
——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AAAAA级景区崀山申遗成功15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蒋易薇 兰绍华 贺君
8月13日清晨,薄雾轻笼,鸟鸣啁啾,霞光温柔唤醒沉睡的崀山。在这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AAAAA级景区的奇峰碧水间,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数字监测中心负责人陈剑平和技术员已踏上熟悉山径,步履坚定,开启新一天的生态监测点位设置工作。两天前,这里刚刚举办了崀山申遗成功15周年的纪念宣传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蓝天白云下,崀山丹霞分外绮丽壮阔。 颜克明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做好“两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大文章?15年来,新宁县以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高举生态大旗,走出了“崀山路径”。
织密网络,守护绿水青山
崀山景区绿竹苍翠,山清水秀,一步一景。
“守护好这片山水,是我们的初心和职责。”陈剑平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崀管局)构建严密生态防护网的初心,也凝聚着每年365天不打烊、每天24小时在线的不懈守护。
这份守护的基石,是崀管局创新打造的“四级森林防灭火联动机制”。一张由崀管局、崀山镇人民政府、旅游文化集团、景区各村共同织就的联防联控大网,将责任压实,将力量凝聚,变点状防御为“点、线、面结合”的全覆盖防火网。
守护远不止于防火,一草一木皆是宝。今年来,崀山为730多株承载岁月的古树名木挂上专属“身份证”。病虫害防治,也从未松懈。崀管局秉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方针,将重心前移,强化监测预报。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茶亭、水溪等村落,严密防控松毛虫、竹蝗等“森林杀手”,守护着郁郁葱葱的完整生态。
在崀山镇联合村,笔者看到几抹优雅粉白的身影在水边觅食、滑翔。它们就是“东方宝石”朱鹮。湘西南的崀山,已成为它们新的家园。
这一奇迹,源于倾心守护与科学施策。2022年9月,怀揣重建南方种群梦想,崀山分2批引进24只珍贵朱鹮。为让“贵客”安居繁衍,崀管局远赴陕西洋县等地学习技术,结合本地实际,在石田等核心区划定“鹮田一分”专属农田,实施“鱼稻共生”;设置投食区保障食物;为野外巢穴安装红外相机远程监测;清理巢周灌木,安装防蛇网、保护网,在树干涂黄油防天敌,修剪树枝防倾覆……细致优化朱鹮栖息环境。
山“朱鹮米”生态种植基地。 颜克明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崀山野外成功孵化5只朱鹮幼鸟。2024年,朱鹮野外筑巢点增至7处,孵化了7只幼鸟。今年到目前共筑巢5个,产卵16枚,又成功孵化5只幼鸟。
“看到朱鹮自由飞翔,幼鸟自然成长,所有辛苦都值了!”工作人员满脸欣慰与自豪。短短3年,从引进适应到自然繁育、种群增长,崀山成功建立了全球纬度最低、可自然繁育并具有自我维持潜力的朱鹮野外种群。
截至目前,崀山在骆驼峰和紫霞峒景区建立的“大黄花虾脊兰野外驯化培育基地”已新培育出500多株世界极危物种大黄花虾脊兰。同时,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问题图斑核查整改,严格压紧压实四级联防责任,联合执法销毁“三无”船舶竹筏30只,收缴捕鸟地网50副;查处非法采砂、滥伐等破坏生态行为20起,打击违建20起,发放整改书10份,以法治利剑守护绿水青山。
智慧守护,让绿水青山更“聪明”
8月5日,在崀山科普馆内,一群“生态科普小小讲解员”正为游客生动讲述。
“去年,我们创新开展科普活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解员集中培训,培养了9名专业讲解员,同时也招募并培训了91名青少年担任生态科普小小讲解员。”陈剑平介绍,科普馆已然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而在崀山监测展示服务中心,巨大电子屏如同景区跳动的脉搏,实时显示着各角落的画面、客流与环境指标。“巡山靠腿、通讯靠吼”的旧方式,正被科技力量改变。
崀山朱鹮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救治朱鹮幼鸟。 刘昌鸿 摄
智慧守护,始于让山林“开口说话”。在崀山关键生态区和动物出没点,20台红外相机记录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白颈长尾雉、海南鳽悠然栖息,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毛冠鹿、苍鹰穿梭林间,鼬獾、猪獾幼崽等“三有”动物点缀其间。这些“森林之眼”的发现,印证了崀山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生态健康。
守护触角无处不在。崀山景区北大门等关键位置,216个高清摄像头和人脸抓拍设备织就无形安全网。覆盖全景区52个点的网络广播系统,高效传递信息。具备门票预订、信息查询、智能导览、保护科普功能的线上服务中心,让游客动动手指尽享便捷。
“智慧”蓝图也在延伸。根据国家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要求,崀山积极谋划,将智慧监测平台升级、朱鹮生态监测点建设、森林防火瞭望设施等项目纳入高质量发展规划,为未来更智能、高效的守护筑基。
“效率提高太多了!以前几天巡完的区域,现在监控实时掌握,问题第一时间精准处理。”一线巡护队员郭光红感触最深。科技,已成为崀山守护绿水青山、提升效能、优化服务的核心引擎。
朱鹮在崀山的山水间觅食。 郑国华 摄
从四级联动筑起的防火长城,到科技织就的智慧天网;从朱鹮安家谱写的生态奇迹,到“朱鹮米”引领的绿富同兴之路;从浸润人心的科普凝聚共识,到甘于奉献的守护者彰显本色……崀山风景名胜区用扎实举措、鲜活故事、喜人数据,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与磅礴伟力。
晨光洒满丹霞群峰,崀山这片神奇土地,在申遗成功15周年的新起点上,正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面向未来,崀山将继续高举生态文明旗帜,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径,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更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生“金”,助力乡村共富
15年来,崀山景区注重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居民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石田、窑市、六坪村周边,千亩稻田绿波荡漾。水面鸭群嬉戏,田边蛙声阵阵——这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崀山“朱鹮米”生态种植基地。
“朱鹮米”,生长于朱鹮栖息核心区,为保障朱鹮觅食安全与环境友好而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净土、碧水、好空气,赋予水稻绝佳生长环境。严格绿色生态种植,摒弃高毒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有机肥;依靠稻田养鸭养蛙等生物防治,鸭吃虫、蛙捕虫,形成“水稻健康—害虫控制—朱鹮安全”的良性生态链,实现生态与农业共生共赢。
依托绿水青山的独特价值,崀山“朱鹮米”品牌应运而生。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在稳固线下市场的同时拥抱线上。电商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大大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过去一年,“朱鹮米”销售额增长10%,覆盖省内及周边3省市,生态溢价显现。
效益不止于初级产品,精深加工车间里,大米变身香甜米糕、“牧盎米酒”、爽滑米粉,满足多元需求,提升附加值。他们更将“朱鹮米”种植与生态旅游、乡村研学结合,打造“朱鹮米文化体验之旅”。游客卷起裤腿下田,体验插秧收割,在泥土芬芳中感受生态种植,了解朱鹮保护与有机农业。生态教育、文化传承与农旅休闲,实现完美融合。
“以前守着好山水,收入有限。现在有了‘朱鹮米’和旅游研学,家门口增收,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的笑容,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动人的诠释。生态产业,正为崀山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周末的崀山科普馆里,讲解员李良慧正为孩子们细心讲述。这个投资2009.78万元改扩建的科普馆,新增27块自然教育标牌和2个室外科普点,成为生态教育的重要阵地。
结合世界地球日、全国生态日等节点,这里研学活动丰富多彩,年服务游客超20万人,为中小学研学团队讲解56批次3万余人。崀山还通过央视、湖南卫视等平台展示成果,在主流媒体发稿10余篇;利用“村村响”喇叭、巡逻车、5万份宣传手册、2000份挂历、8块大型宣传牌,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