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很美,特别是大理,想退休后去定居。”最近,刚刚从云南旅游回来的北京医生张慧感慨。不过,还有3年才能退休的她,同时也在考虑退休后是否有机会被返聘,如果旅居云南,可能就少了这样的机会。
最近,云南公布的最新政策,给予了旅居人才发挥余热的新机会。
日前,云南印发实施《关于促进“旅居人才”作用发挥的具体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要挖掘旅居云南各类人才资源,为“旅居人才”提供优质人才礼遇,吸引集聚更多“旅居人才”来滇居住生活、创新创业,塑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旅居品牌。
相比短期的游客,旅居人群通常能为旅居地带来更多的消费,甚至拉动多项关键产业。要想吸引更多人前来旅居,留住更多“过客”,云南,需要做什么?
同比增长45.4%
一直以来,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北回归线横穿东西、横断山脉纵贯南北,云南凭借960公里的南北跨度与超6600米的海拔落差,将寒、温、热三带气候尽纳怀中。特殊的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形,造就了滇中的四季如春,除此之外,滇西北、滇东北的夏季以及滇西南、滇南的秋冬平均气温也能维持在20℃左右。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实现旅游总收入1.14万亿元,位居各省前列。
“在官方发布支持旅居政策之前,国内像云南、海南三亚等地方,早已自发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旅居人群。”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大理洱海边的民宿阳台风光 图/视觉中国
此前在北京工作的卢敏,最近已经在云南大理旅居生活了半年。从硕士毕业后,她已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了数年,一直维持着较大的工作强度。在今年被裁员之后,她没有着急寻找下一份工作,而是拿着赔偿金,去大理休整一段时间。此前到云南旅游留下的美好印象,让她萌生了这样的念头。
“实际居住体验很好,我租住了当地白族居民的自建房,是装修比较好,带独立卫生间的景观房,月租才1000多元,房间出门就能看见洱海。如果想买菜和生活必备品,骑上‘电驴’十几分钟就能到镇上集市,这里农产品非常新鲜、丰富。”卢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这里物价较低,她在网上接零活儿,当“数字游民”的收入就能基本覆盖花费,旅居生活这半年时间,她甚至没怎么动用积蓄。

大理喜洲古镇田园风光 图/视觉中国
除了卢敏这样的“数字游民”,云南还吸引了不少“银发一族”,去年退休的许珊就是其中一员。7年前,她和同事们组团来西双版纳旅游,一落地就被当地独特的美景和生活氛围所吸引,受街边发放的小广告“启发”,“头脑一热”就在当地购买了房产。
“从现在回看,当时在西双版纳买房确实冲动了,这套房赔钱了,但也正是这套房,成为我们退休后开启旅居生活的起点。”许珊说,从去年她第一次到西双版纳过冬的体验看,整体感觉很好,不仅避开了家乡冬季的严寒,而且几乎整个小区的邻居都是东北老乡,周边饭店也有不少东北风味餐厅,很有熟悉感。

西双版纳景洪城市风光 图/视觉中国
卢敏和许珊的经历,是云南庞大旅居人群的一个缩影。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的旅居人数达390万人,同比增长20.7%。
黄璜指出,目前云南的旅居人群主要包括“候鸟式”银发康养群体和年轻的自由职业者。银发康养群体多是50岁以上的退休人群,他们通常来自北方高寒区域,有着迫切的避寒需求。而中青年自由职业者,往往是“数字游民”,云南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吸引着他们前来旅居。
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旅居人群,让云南旅游业正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加快转变。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刘丽娜曾对媒体表示,在传统观光旅游模式下,游客消费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且消费结构不优,尤其像云南这样的远程旅游市场,游客交通花费占比约40%、住宿花费约30%、餐饮花费约10%、景区花费约10%、其他花费约10%,占比最高的交通花费和部分住宿花费留在本地的并不多。
而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外来旅居人群的消费结构,餐饮占比约40%、住宿约30%、交通仅占10%、其他消费约20%,留在本地的花费大大提升。
事实上,2024年开始,云南开始着力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旅居品牌,并配套出台《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在2024年下半年,云南在多个城市举办了相关推介会。此次新发布的《措施》,被业界认为是云南为打造这一旅居品牌的最新政策。
今年初公布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2025年旅居人数达600万人。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今年上半年,云南旅居的人数已达280.3万人,同比增长45.4%。
如何才能留住“过客”?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云南要想将更多短期游客转化为旅居人士,还有很多细化的工作需要去做,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提质改造方面。
以云南腾冲为例,这座被多个国际组织列为“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地方之一”的城市,气候宜人,其不仅拥有77%的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3827个平均含量的负氧离子,更以88处温泉资源,构建起“温泉之乡”的独特标签。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腾冲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银发旅居者来此康养。
在2024年7月28日,当地政府还发布了《腾冲市加快温泉医康养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然而,尽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作为康养基础,但腾冲至今没有一所三甲医院。当地唯一一所三级医院,还是在2023年才晋升三级乙等,距今不过两年时间。
黄璜认为,在旅居人口中,退休的“银发一族”占有不小的比重,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在选择旅居城市时,也更加注重医疗和康养资源。云南各城要想更好地留住这批旅居者,需要加大在医疗领域的投入。他说:“来云南旅居、康养的‘银发一族’,并非要求这里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有多强,但对于当地‘慢病管理’的水平则有实实在在的需求,这可能是未来云南不少地方提升医疗水平的着力点。”
卢敏说,当初她选择来大理旅居而非回老家,其中重要考量之一就是躲避无效社交。但在这里旅居半年之后,她也时常因独居感到孤独。她说:“希望认识更多来旅居的朋友,期待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除了基础设施方面的需求,在劲旅网创始人魏长仁看来,能否为旅居人群建立自己独特的社区,同样是云南能否留下这些短期人群的关键。他说:“比如阿那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社区运营得很好,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各类音乐节、艺术节、展览等,满足了大家社交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类社区不仅对来此旅居的年轻人充满吸引力,刚退休不久的‘活力老人’,同样需要这样的社区丰富精神生活。当地应对此给予更多支持。”
在魏长仁看来,建立旅居社区之后,旅居人群的事业可持续性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
事实上,在旅居地运用空闲时间“发挥余热”,是不少旅居人群的意愿。比如在国内另外一个旅居胜地三亚,多位在此旅居的专家学者自发形成了“三亚老教授协会”,该协会最近几年经常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言献策。
据悉,前述《措施》对此明确了一些具体举措,包括支持各地设立“旅居人才”驿站,建立“旅居人才”档案库,构建专业化、在地化的人才资源对接与协作平台,鼓励“旅居人才”依法依规成立登记社会组织,拓展“旅居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元渠道。
今年7月,西双版纳发布的《西双版纳州关于诚聘旅居人才的公告》,已面向全州各单位征集第一期旅居人才岗位76个。该公告表示:“真诚期盼广大旅居朋友们在过冬疗养、休闲度假的同时,在有精力、有体力、有意愿的前提下,能够为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不仅能欣赏美景,享受生活,还能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具有吸引力的旅居社区,最后还可以在事业上拥有归属感,这是不少旅居人群的理想,而这也是云南未来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魏长仁分析。
(应受访者要求,卢敏、许珊为化名)
作者:赵越( zhaoyue1@chinanews.com.cn)
编辑:孙晓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