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宣纸般轻柔,漫过乌镇西栅青瓦黛色的屋檐。一艘摇橹船划破水面,船娘哼唱的江南小调在石桥下回旋,岸边的阅读花园里,墨香与水汽氤氲交织。
大城小镇,悦心阅读。8月13日至8月19日,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乌镇分会场暨“乌镇阅读节”举行,整座乌镇将成为遍布阅读空间的书香小镇。
木心美术馆。乌镇景区 图
上海书展首次在浙江设立分会场,让这座千年古镇再次成为长三角文化版图的焦点。这不仅是一次文化资源与文旅场景的深度联动,更是乌镇从旅游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文化小镇转型的必然选择——因为,文化,始终是乌镇的灵魂。
01
若问乌镇为何踏上文化之路?答案或许朴素得近乎残酷:迫于生存。
1998年的乌镇被困在时代夹缝中——贫困、闭塞、文化资源匮乏,唯有茅盾故居这一张“文化底牌”尚存。时任镇长周发荣曾坦言:“不做等死,放手一搏或许尚有一线生机。”在茅盾故居的庇荫下,他尝试修缮几处旧宅,试图以“文化”引诱游客前来,为困顿的小镇打开生机。然而,修缮的房屋未能唤起游客的潮涌,资金耗尽,首场文化突围无声落幕。
命运的转折始于1999年。一场大火焚毁了西栅沿河13间屋舍,却也为乌镇按下重启键。时任桐乡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乌镇人陈向宏临危受命,担任安置工作小组组长,回乡主持善后。彼时的古镇破败如废墟,画家木心曾犀利点评:“像一个炊烟缭绕、鸡鸣水流的地狱。”
陈向宏当时的思路是:一边对水乡建筑进行修缮,一边寻找古镇的文化亮点。他召集来老者围坐古戏台,老底子的乌镇究竟有什么文化活动?这一聊,竟唤醒了尘封的香市记忆——江南养蚕圣地的乌镇,曾以蚕花娘娘祈福的仪式闻名。
2001年,伴随着东栅迎客,中断半个世纪的香市以磅礴之势归来,首日便吸引逾万游客驻足。此后,水上年、水龙会、水乡婚礼、花鼓戏、皮影戏等传统节目次第苏醒。东栅当年的游客总量飙升至67万,较此前茅盾故居单点接待量翻了20倍。至2003年,东栅1亿元投资尽数收回。
乌镇的“文化突围战”,终于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叩响胜利的钟声。
乌镇东栅香市。乌镇景区 图
02
东栅的香市余韵未散,西栅二期开发建设被提上了日程。
2007年2月,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于一体的乌镇西栅正式对外开放。这场古镇空间革命,由乌镇旅游创始人陈向宏亲自执笔:迁出所有住户,把整个西栅按照功能区重新调整内部结构;从报警系统到雨污管线再到网络通讯管线,大大小小,粗粗细细21种全部在青石板下铺设;每座桥架在何处,每面马头墙的弧度曲线,都亲手设计。
此时的乌镇,已不再满足于东栅时期的传统观光模式。面对全国水乡景区同质化竞争的困局,乌镇旅游公司开始思索:如何让古镇在“千镇一面”中突围?答案指向文化——乌镇拥有茅盾文学、木心艺术、民间戏剧等深厚基因,而当代年轻人正成为旅游主力客群。
2013年5月,首届乌镇戏剧节在石桥桨橹间拉开帷幕。从首届至今的12年间,乌镇戏剧节的规模和影响力呈指数级增长。剧场设施从最初的几个简易场地,发展到拥有乌镇大剧院、水剧场等十余个专业与特色剧场群落。乌镇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空间都变成了舞台,真正实现了“处处皆景,时时有戏”。演出数量、观众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从最初需要努力邀请国际剧团,到如今成为世界名团争相亮相的舞台,并与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戏剧节等世界顶级节展建立了常态化合作。
乌镇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微信公众号 图
从结果来看,这场始于2013年的艺术实验,不仅为乌镇注入了“梦想”“先锋”“国际”“人文”等丰富的精神内涵,更使其从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升华为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符号。
03
陈向宏始终坚信:古镇的肌理是“形”,文化的血脉是“魂”。他以匠心为笔,将乌镇的“魂”细细勾勒。
2015年,木心美术馆如一颗明珠落成,六百余幅画作、数千份手稿在光影中流转,木心的哲思与乌镇的水声共鸣;北栅粮仓旧址被赋予新生,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殿堂,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在此展开思想的交锋;2016年,获得5座奥斯卡奖项的世界级团队维塔工作室在乌镇举办20年回顾展,光影魔法跨越太平洋,奥斯卡级的特效制作过程在乌镇的青石巷陌间徐徐展开……
木心美术馆。 乌镇景区 图
这是一场以文化为轴的艺术盛宴。它重构了乌镇的产业逻辑:游客不再只是“看风景”,而是“参与创造”。从茅盾文学奖颁奖地到戏剧节的先锋舞台,从木心美术馆的哲思到当代艺术的前沿,乌镇的文化生态如藤蔓般生长,缠绕着游客的感官与心灵。
“各种文化活动打破了古镇旅游的季节性限制,在任何时候来到乌镇,都能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氛围。我和朋友们已经连续5年打卡乌镇戏剧节,成为每年必到旅游目的地。”来自杭州的游客徐女士表示。
如今,乌镇已形成“文化投入-品牌增值-旅游增收-再投入文化”的良性循环,这道由艺术与思想浇筑的护城河,正将古镇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04
文化,始终是乌镇的灵魂。而阅读,则是这场文化迭代的最新注脚。
乌镇阅读节的策划,延续了乌镇“以文化赋能旅游”的逻辑。据介绍,活动打破传统书展的场馆边界,将阅读场景植入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水乡肌理。在木心美术馆、昭明书院、日月广场、茅盾纪念堂等五大文化地标,游客可参与名家新书分享会、数字阅读体验、沉浸式阅读等多元活动。藤蔓轻抚木架,书页在晨光中泛起涟漪;临水茶座上演名家对谈,摇橹声中听学者畅谈,思想随流水激荡。
如同戏剧节一样,乌镇阅读节不仅聚焦本土文化,更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视野。爱尔兰文学中心主任达里娜·加拉格尔、英国作家艾礼凯、墨西哥作家贾斯明·巴雷亚等国际嘉宾齐聚一堂,探讨跨文化议题;叶兆言《璩家花园》签售会、何袜皮《大门口的陌生人》纪实对谈等,则聚焦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这种“国际+在地”的双线叙事,让乌镇的文化生态更具包容性。
乌镇景区内的海报墙。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摄
从茅盾文学到木心哲思,从戏剧节的先锋实验到阅读节的全民参与,乌镇始终以文化为舟,艺术为桨,驶向超越古镇模式的新纪元。如今,乌镇的文化护城河,将继续被每一本书、每一次对话都不断拓宽。
当晨雾再次漫过屋檐,乌镇的进化仍在持续发生。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故事,每一座水桥都通向世界的舞台。
而阅读,是乌镇的“新运河”——它不仅承载知识,更连通世界。在这条文化的长河中,乌镇正向往更辽阔的天地。
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