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中国游客一走,韩国景区干净了吗?没有。垃圾依旧躺在地上,连风都懒得吹走。于是有韩国网友换了说法:不是中国人干的,是日本人。这一推锅操作,听得人一愣一愣的。但真相到底是什么?还是得掀开来看看。
游客走了,垃圾没走
首尔清溪川边的石阶上,一张便利店塑料袋挂在栏杆上飘了一天,没人管。旁边的咖啡杯、香蕉皮、烟盒跟着落座,仿佛自助野餐区。几年前中国游客占景区人流量一半时,这些垃圾被归为“游客遗产”。但当中国团队游客数量减少后,这份“遗产”仍旧每日准时出现。
垃圾没减,人却换了。这就很尴尬。
韩国曾在“萨德”事件后经历过中国游客大幅减少期。一时间,免税店业绩跳水,小吃街冷清,民宿老板开始学日语。从2017年起,中国旅行团锐减超过40%。最直观的变化是——中文少了,投诉少了,垃圾也“应该”少了。但没。
济州岛机场每年都有一次“垃圾争议热搜”。塑料袋、快递盒、湿巾、瓶罐堆在出发区与安检通道外,像拆快递直播现场。有人说是中国代购留下的,有人说是散客素质差。到了2023年后,中国游客恢复仅三四成,这座机场的“垃圾山”依然准时出现。
于是韩国人开始怀疑人生:不是说中国人走了?那这些是谁扔的?一个大胆的网友说出答案:“肯定是日本人。”
网上一片哗然。有人附和,有人质疑。也有人甩出数据打脸。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数据显示,当前韩国前十大游客来源地中,中国虽仍居首,但比例已下降至不足25%。而日本游客近几年反弹明显,占比逐步提升。于是矛盾就滑向了“是日本人干的”这个结论。
但问题真在游客身上吗?韩国旅游服务设施的现状,才更值得说一说。韩国景区大多采取“垃圾自带走”制度,公共垃圾桶少,偏远景区干脆没有。这本是为提升市民素质、推广“无痕游”理念。结果是:游客拿着冰淇淋纸坐完一圈,最后没地扔,就一手丢了。
这类垃圾“游荡型投放”,成了韩国景点一景。有媒体实测:首尔明洞步行街400米路段,仅设两个小型垃圾桶,容量有限,一满即溢。而人均饮品、外卖消费极高,每小时出街者基本都有包装物,最终它们落在了地上。
代购、快餐、路边摊构成了垃圾主力军。无论国籍,只要没有良好处理系统,垃圾自然不会“自动消失”。
韩国舆论最初将责任全甩在中国游客身上。这种归因简单粗暴,也让不少韩国人产生优越感。但现实不配合——中国游客走了,景区仍然遍地垃圾,没人敢拍胸脯说“现在干净了”。于是风向一转,有人说:“可能是日本人。”
甩锅成了一种习惯。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寻找替罪羊。哪怕问题来自于清洁效率低下、公共设施不足,也必须找个国籍背锅。于是,日本游客成了第二顺位。
这不是恶意,而是一种思维惯性。游客多就乱,乱就找人怪,找人怪先挑中国,再轮日本,最好还能打个外交舆论战。观光局倒是沉默了,不回应,也不调整设施,只是继续提醒“请将垃圾带离现场”。
景区垃圾,已经从公共管理问题,变成国家形象互扯的借口。丢的不是塑料袋,是理性。
“日本人干的”这锅,扣得不新鲜
当年“萨德风波”后,中国游客团一夜消失,明洞宛如春节闭市。口红专柜上没了中文问价声,饭馆门口的中文菜单都被卷起来了。韩国媒体一度欢喜:清净多了。没想到,随之而来的不是整洁,而是“无人打扫”的冷清与“垃圾孤儿”的蔓延。
2024年秋季,一位日本旅客在社交平台晒出韩国南怡岛的旅行照片,本想分享美景,却被评论区吐槽照片背景里塑料瓶太多。网友直接开骂:“都是你们日本人干的。”当事人一头雾水。这起事件迅速引发日韩两国网友“线上掐架”。
这种甩锅操作其实不新鲜。在过去的几年里,韩国舆论对垃圾来源做了不少“科学幻想”:代购团丢的、中国散客乱扔的、本地游客顺手一扔的、夜市商贩不收的。反正从来不是自己国家管理的问题。
在首尔市政的年度旅游问题公示中,垃圾投诉常年居高,但治理方案却基本雷同:“加大告知”“加强巡查”。具体执行情况,各区街道交给保洁公司,而保洁员日常工作大多集中在清晨与午后,游客高峰时段几乎无人清理。
与此同时,“日本人扔垃圾”的说法甚至登上了部分论坛热帖。一些无厘头图片配文“日式便当盒出现在汉江公园”,配图位置模糊、来源不明,却被疯狂转发。当网友质疑证据时,发布者一律回复:“懂得都懂。”这种暗示式表达,比证据更具煽动性。
更离谱的是,有网络博主开始分析“垃圾种类辨识国籍”——称中国游客多饮料瓶、日本游客多餐盒、韩国游客则喜欢“堆纸巾”。听起来像笑话,传播量却不小,甚至被半正式账号转发,形成“自证效应”。
这场垃圾口水战里,没人真在乎清洁结果,重要的是“不是我干的”。韩国一些文化节目甚至调侃:在本国扔垃圾是疏忽,外国人扔就是不文明。双标被包装成笑点,其实早失控。
旅游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中国游客同比下降14%,而日本游客增长12%。增长并不等于垃圾激增,但在舆论上,数字被直接用来做标签——多一个人,就多一份锅。
韩国旅游管理若不能升级设施、规范分区、增强监管,只靠国籍推责,谁都管不住乱丢的手。垃圾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面子问题,更是责任问题。推来推去,丢的是信任。
韩国要整洁,需要的不是少点中国人或日本人,而是多点垃圾桶和清洁车。
少点指责,多点垃圾桶行不行
旅游不是一场谁更干净的竞赛,观光不该变成国籍甄别现场。景区环境的优劣,说到底,不是靠“游客素质排名”来决定的,而是看基础设施铺得够不够。
韩国旅游热点地区多靠“自律型文明倡导”维持秩序,意思是:政府不多管,游客自己看着办。很多地方垃圾桶数量少得可怜,要么放在出入口集中一堆,要么干脆完全不设。游客吃了路边摊,手里攥着空盒,转一圈找不到地方扔,最后顺手一丢就变成“素质差”。
首尔市2022年做过一次城市清洁调查,发现公共垃圾产生量比2015年增长27%,但街头垃圾桶总数却下降了12%。为什么?管理部门认为“垃圾桶越多,市民越依赖”,于是提倡“自带回原则”。听起来合理,执行下去成了“垃圾没人收”。
旅游区就更尴尬了。游客不像本地人,不会随身背袋子装垃圾,吃完喝完希望扔掉而不是带回酒店。“不准扔”和“没地方扔”之间,只差一个桶。这个桶不到位,责任就落在游客身上。
不少韩国网友也开始反思。有热帖说:“景区整洁不是靠游客自觉,而是靠管理者主动。”也有市议员呼吁“在人流高峰区恢复设置垃圾桶,并安排分时清理”。问题是,这些提议上了报纸就没了下文。
其实不光是景区。韩国许多地铁站、商场外、公交车站,都不设垃圾桶,导致不少游客手持垃圾“满街找桶”。日久生怨,“素质论”就容易抬头。游客被贴上标签,“中国人乱丢”说得多了,就变成默认设定。
中国游客数量下降后,垃圾还在,这本该是管理反思的起点,结果却成了下一个指责对象的起点。网友从中国扔锅给日本,还可能扔给越南、泰国、菲律宾,只要不是本国人,就能躲责任。
真正该反省的,是“景区卫生”成了“民族道德考场”的荒谬逻辑。一个景点是否干净,不该靠游客国籍来决定,而是靠有没有足够清扫人员、合适的硬件配套、清晰的导视系统。
韩国观光局每年公布千万接待游客数字,却对垃圾管理只字不提。表面光鲜,地上狼藉。这不是游客的问题,这是规划的缺失。
能不能别再讨论是“中国人干的”还是“日本人干的”?能不能先把垃圾桶摆出来?别再把文明的事外包给游客,而是拿回给自己处理。
甩锅的游戏该收场了
一场旅游环境的公共卫生问题,被搞成了“国家形象赛”,是城市管理的集体逃避。从最早的“中国游客太吵、太挤、太脏”,到后来的“没中国人也还是脏,那可能是日本人”,这类舆论游戏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不是我的错。
垃圾是客观存在,责任却被无限主观化。遇到问题先甩锅,而不是去拿扫把,这是最坏的处理方式。
韩国旅游部门想保持景区形象,同时减少人工支出,就靠“文明倡导”四个字糊弄过去;舆论想找出口发泄,就盯着外国游客下手。哪国人来得多,就怪哪国;来得少,也能编出“暗中作乱”。
这套操作玩久了,丧失的不只是游客信任,还有自己该有的城市治理底线。
韩国首尔市在今年五月曾启动一项“微景区整理计划”,计划在人流密集区增设“智能垃圾站”,实时监控清理频次。本是正事,但执行仅限三个试点区域,远水不解近渴。
不少清洁公司员工也无奈,他们说每天打扫时间固定,景区高峰时段没人清,早上刚扫完,中午又满地。游客换了一茬又一茬,垃圾轮回一样,不用分国籍都能堆起来。
中国游客有问题吗?有。日本游客就没有吗?也有。但每个国家游客都有好坏,问题是普遍性的,而不是特例。中国近年来大力提倡文明出行,境外文明游客比例不断提高。乱丢垃圾的人数在减少,是事实,而不是幻想。
在网络上吵来吵去,只能引起互相仇视。韩国部分网友喊“日本人干的”,下一秒日本网友就反击“中国人先干的”,两边互甩黑锅,景区还是没人扫。
这些争吵,解决不了一袋泡面壳,也擦不掉一滴饮料渍。
与其纠结垃圾从哪里来,不如反思它为什么一直在那儿。公共服务没做到位,就别想着靠道德绑架把游客变成“移动清洁员”。
旅游是欢迎,而不是考察。谁来都是客,都应该被当做需要服务的对象。整洁环境不是靠“谁更干净”赢出来的,而是靠认真管出来的。
垃圾不是日中韩三国的外交问题,是扫帚的问题。别再吵了,把桶摆好,扫干净,那才是真的面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