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夜时分,当报道组终于抵达阿拉木图国际机场时,这座城市的脉搏依然强劲。尽管北京突如其来的降雨让我们的航班延误数小时,但机场外川流不息的车流,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向我们展示着这座中亚名城不眠的活力。
车行市区,道路两旁苍劲的古树在彩色射灯的映照下,既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又焕发出别样的现代魅力。令人惊喜的是,沿途不断闪现的国产汽车品牌招牌,以及中国企业的醒目标识,让人倍感亲切。司机师傅告诉我们,这里的92号汽油每升仅需3元多人民币,这个细节让我们对当地矿产丰富、盛产石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翌日清晨,拉开酒店窗帘的刹那,远处的山脉在朝阳中熠熠生辉。放眼望去,城市天际线并不以摩天大楼取胜,而是以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早高峰时段,街道上渐渐排起长龙,这座中亚交通枢纽的繁忙程度可见一斑。
在街头,不同肤色、发色的人擦肩而过,欧亚面孔在这里交汇。当地饮食文化也呈现出有趣的融合:传统拉面、手抓饭与西式快餐出现在了同一本菜单上,手抓饭的香气与比萨的味道在空气中交织。而近年来火遍全球的中式茶饮,也有品牌出海中亚,出现在阿拉木图的街头上。
我们的司机曼曼是个语言天才,能说俄语、哈萨克语、乌尔都语、英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他那一口带着陕西腔的汉语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原来,他来自距阿拉木图200多公里的“陕西村”,这个有着160年历史的华人社区,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承。曼曼说,像他这样掌握汉语的当地人在就业市场上格外抢手。
这一点在采访哈中物流场站业主方兼运营方平台哈中阿拉木图商贸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迪玛希时得到印证。这位曾在中国留学的“90后”年轻人,凭借语言优势在中哈物流合作项目中担任与中建六局建设者沟通的重任,并在项目建设中脱颖而出,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企业管理者。他的成长轨迹,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文交流的生动写照。
在中建六局阿拉木图项目部的采访中,一个意外的对话令人动容。当记者随口问及项目总工代建南“今年春节回家了吗?”时,这位常年奋战在海外一线的工程师先是一愣,随后喃喃自语道:“今年春节是哪一年?”在记者提醒“现在是8月,就刚刚过去的那个春节”后,他才恍然记起,原来今年过年时,整个项目部都没有人回家。正是这份坚守与付出,才创造了中哈物流场站88天建成投用的“中国速度”,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曼曼的陕西乡音到迪玛希的留学经历,从中建六局建设者的春节坚守到街头的中国元素,这些细节无不诉说着一个生动的上合故事:在这座雪山脚下的城市,古丝路的驼铃声虽已远去,但在“上合精神”的引领下,新故事正在续写,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生,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融合,共同谱写着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记者|霍艳华 刘畅 张勇 阿拉木图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