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与黄河邂逅170年(上篇)
黄鸿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1948年3月28日,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从川口东渡黄河,老人家站在船头上,望着滔滔东去的黄河水对战士们说: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今天的济南泺口码头上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毛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生在黄台山下,家住黄河岸边,做为黄河子弟的我闲暇时便常到大堤上散步。这里绿树浓荫,芳草萋萋。九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浊浪在堤坝夹裹中滚滚东流,蜿蜒望不着首尾的绿色堤防,巍巍壮观的百年津浦铁路大桥,冉冉升起的太阳或火红的落日照耀在河面上,安澜寂静停靠在岸边的轮船,以及从容不迫走过黄河浮桥的人流,一切都尽收眼底,此情此景早已经司空见惯。
在我用心阅读黄河以前,虽然无数次目睹黄河,但一直以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黄河,亘古至今就是从济南身边流过。一直以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黄河,从黄土高原奔腾而来,破坏了济水两岸“济南潇洒似江南”的美景。一直以为“黄河呜咽涌浊浪,风沙漫卷连天地”的黄河,撕裂了赵孟頫的画卷“鹊华秋色图”。其实,这也是今天很多济南人对黄河的理解。
但是,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蓦然回首,浩浩荡荡的母亲河便跃然纸上: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古宗列盆地,三江平原,碧野茫茫,这里有众多雪水湖泊和地下泉涌。黄河源头是一汪清泉细流,汇聚成一条蜿蜒小河,河道一步就能迈过,当地人调侃说:一双筷子就能搭一座黄河“桥”。从黄河源头往下,则有数不清的支流汇入,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全长5464公里,汇聚为一条举世闻名的澎湃长河,可谓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真实写照。
黄河九曲十八弯,奔流“几”字出山川,河水浩浩荡荡从山东省垦利注入渤海,流域面积达75·24万平方公里,耕地近3亿亩,流域人口4·2亿。黄河之滨孕育了以炎帝、黄帝两大部落为主的华夏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黄河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其输泥送沙创造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这一项,其功高就可与日月同辉。黄河还为华夏民族提供了丰富的饮用水资源、灌溉土地资源和丰富的水能资源。沿黄几十座鳞次栉比的水力发电站,为国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当然,母亲河也因其性格顽强,汹涌澎湃,携泥带沙以及善淤、善决、善徙的自然属性,曾经给中原大地带来无数次沉重灾难,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之忧患”,是一条悬在豫鲁两省人民头上的千年枷锁。过去在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河甚至被认为是一条弊大于利的害河。那么,历史上的黄河上中下游是啥样的呢?
黄河上游是从源头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河道全长3461公里,落差3463米;从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为中游,河道全长1235公里,落差896米;下游从桃花峪至入海口,河道全长768公里,落差89米,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下游仅占全河流域的3%。但就是下游这段流域,横跨河南、山东两省,河道比降平缓,黄河每年产生的16亿吨泥沙,约12亿吨随河入海,另4亿吨便沉淀在下游河床中,淤积严重,河床逐年抬高,高出两岸地面平均值7一了10米,形成世界上少有的地上河,亦称“悬河”。
黄河悬到什么程度?据山东黄河水文水资源局监测:“1985年设防济南泺口水位为34米,高出济泺路和济南火车站一带地面约10米,万一洪水破堤,后果不堪设想。”黄河自1855年至清代末年的56年间,济南河段有22次出现决口,每次决口都给沿黄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近些年来又因黄河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农田抽水灌溉等原因,从1972年至1999年,黄河济南段至入海口经常发生春季断流,滔滔黄河变成了季节河。严重威胁沿黄省份社会经济发展,威胁民众生存,引起举国关注。为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163名院士曾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
纵观历史,其实黄河走进济南的时代并不长,据《清史稿·河渠志》载:清咸丰五年(1855)农历六月中旬,黄河发生特大洪水,在河南省兰考县决口改道,从15日至17日,下游水位接连上涨,18日黎明兰阳(考)铜瓦厢堤岸崩溃:“登时塌三、四丈,仅存堤顶丈余,签桩厢埽,抛护砖石,均难措手。晚,南风大作,风卷狂澜,冲刷堤岸。19日堤防溃决,20日全河夺溜。”洪水从东明县赵王河、茅草河分为三股,分别漫水汇流穿越至张秋镇,夺大清河水道,经菏泽、济宁、聊城、泰安、济南、德州、淄博、滨州、东营等九地市广大区域流入渤海。从此,济南才正式与黄河结下不离不弃的关系(农历六月22日夜、23日洪水到达泺口)。这次铜瓦厢决堤改道大清河,结束了黄河727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其对济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意义非常之大,今天更造须臾离不开的母亲河。
黄河最早为《禹贡》所载,故在此之前亦称“禹河”。上古时期黄河与山东尚未结缘。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开始第一次改道,河道南移,经现在的滑县、浚县、濮阳、清丰、南乐、馆陶、临清、高唐、德州、沧州等地。至此,山东才同黄河直接携起手来,但济南尚与黄河无缘。历史上除了最早传说“大禹治水”之外,黄河下游河道记载多以魏晋时期裴秀绘制的《禹贡地域图》18篇为基础,其河道路线大致是黄河过孟津及桃花峪后,经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东北汇聚漳河,向北流入河北省邢台地区大陆泽,这是一片非常古老广阔的湖泊,就此开始分为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分九河”。史料中记载的九条河分别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絷河、钓盘河、鬲津河。明清后期大陆泽因水量减少而逐渐消缩,其下游即现存的滏阳、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渤海。
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西北决口,在此向东南方向移动,穿越菏泽等处,经由泗水直接汇入淮河,抢占了古淮水河道。当时采取的措施是西汉贾让《治河策》中提出“不与河争地” 的主张,任其发泻,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河流直到五十年后才被堵截回归故道。
王莽新政三年,(公元11年),黄河再次在魏郡(河北省临漳县)决口,经濮阳、聊城、平原、禹城、临邑、惠民等地流向利津入海,与济南擦肩而过。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原籍山东琅琊郡的水利专家王景,奉诏主持汴梁和黄河的综合治理,面对宏大治河工程,他首次提出“束水攻沙”的主张,带领10万农夫治黄,修筑了一条从濮阳到渤海的千里长堤,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濮阳西南)、济阴郡(今菏泽北部)、经济北(夏津、临邑等地)平原,最后由千乘(博兴)之地入海,河道仍然流经西汉时黄河故道,属泰山北麓平原低地,距海较近,减少了黄河决溢给沿黄百姓造成的灾难,基本确保了后来黄河800年未改道,黄河灾害明显减少,被誉为“王景治河、千载无患”,成为后续治河之典范。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东京(今河南开封) 留守杜充纸上谈兵,盲学蜀军大将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决口黄河以阻金兵,目的未能达到,结果让黄河在此改道南下夺淮,偏离了山东,流入黄海达727年。元明清朝代虽有多次河道迁徙,但济南仍然与黄河无缘,直到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洪水夺道大清河流入渤海。从此,黄河自梁山县进入平阴县境内,流经平阴、长清、槐荫、天桥、历城、济阳、章丘等地,河长172·9公里。其间,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进攻武汉,采用以水代兵之策,不顾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百姓死活,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洪水泛滥直趋东南入淮,造成惨绝人寰的4500平方公里黄泛区,淹死贫苦百姓89万人,迫使1250万受灾百姓无家可归。其间主流改道共计9年,济南亦无河水可流,直接导致河南省1942年前后三年大旱,饿死贫苦百姓300多万人,人为制造了“易子相食,白骨为薪”的人间惨剧。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进攻解放区的同时,决定堵住花园口,引黄河水回归山东故道,其险恶用心是水淹解放区。1947年3月15日,国民党政府于凌晨在花园口原址违约合龙。1948年9月中旬,济南战役正在激战时刻,千疮百孔的济南段河防遭遇黄河洪水的严峻考验。在我党坚强领导下,解放区政府在缺乏黄河防汛准备的情况下,依靠“天下苦秦久矣”的翻身农民,依靠黄河技术人员和治黄经验丰富的老河工,众志成城,排除万难,战胜了泺口水文站每秒6700立方米流量大洪水,保住了刚刚获得解放的济南。
(本文插图赵经孝摄)
作者 黄鸿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