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急雨
两年前,途经永嘉平坑村时,偶然走进一家小店歇脚。店主是一位健谈的老人,攀谈中无意中提起他曾经的“背树客”生涯,顿时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老人随口说出佳溪、乌岩坑、阎罗岭、聋耳朵坑,上井、罗山后等一串我熟悉的永嘉、仙居一带的地名,令我惊讶不已。尤其是“阎罗岭”和“聋耳朵坑”这两个地名,正是我楠溪江源头探访计划中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是我迫切需要了解的地方。如今,它竟从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口中出现,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老人说,阎罗岭是一条泥岭,路窄而陡,雨天过岭,十有九摔,苦不堪言,因此得名“阎罗岭”。而聋耳坑则是一条长坑,约有一铺路,无路可循,只能涉水而行,路长又静,走得人连耳朵都聋了。老人这些描述,让我下定决心踏上探访聋耳坑的旅程。
阎罗岭垭口,海拔在700多米。

从阎罗岭下来,前面就是乌龙溪。

天井潭边上的天井亭。

此后,我先后三次深入聋耳坑探访。第一次全程贯穿,那独特的行走体验与绝美的峡谷风光,令我深深着迷。之后又安排了两次半程穿越,每一次都让我对这个隐藏在楠溪江源头的秘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聋耳坑全长约8公里,海拔落差仅百余米。尤其在永嘉段,溪流平缓,几乎听不到潺潺水声。除了自己的脚步声,连鸟鸣都鲜有听到。起初我对“耳朵都走聋了”的说法心存疑虑,直到亲历其境,才理解其中意味。



第一次徒步聋耳坑,我做了充分准备。从暨家寨出发,沿乌龙溪溯流而上,直至阎罗岭附近的一座无名小庙。小庙为乌岩坑村民所建,看不出供奉的那家神仙。墙上有一幅锦旗来自百里之外乐清翁垟人氏,猜想应为当年的“背树客”吧。
小庙对面,便是聋耳坑溪的入口。要进入坑中,需涉水过溪。

时值三月,前几日刚下过雨,溪水上涨。我早有准备,换上雨鞋,一路畅行无阻。相比后两次,涨水的聋耳溪最为惊艳。那种凝固般的静美,令人窒息。
一入坑口,便入佳境。





抵达永嘉与仙居交界处的过溪点,沿溪而行的这段路,是百米不到的峡谷。两侧峭壁如削,溪水从中穿行而过。道路需在仙居一侧的崖壁通过,但因雨后湿滑,我尝试走了一段,险象环生,只得退回,绕山而行。据平坑老人所说,这段曾有人搭设树桥,但“背树客”负重而行,仍常有人失足坠崖,堪称一道“鬼门关”。
谷口处,有一处深潭,水色幽绿,静谧如镜。

悬崖路段,步步惊心,令人不敢懈怠。

崖壁上,有人工凿出的石阶。





进入仙居段后,溪流变窄,却多了不少精致的溪潭。溪左有天柱岩,被树林遮掩,时隐时现。天柱岩前后有通道可通往永嘉的百廿罗原始森林,溪右也有小道翻山至仙居上井的凤岙。



天柱岩。

聋耳坑溪的源头,位于路线行进方向的左侧。两侧危峰林立,溪中巨石堆叠。右侧有一条明显的山道通往对面垭口,翻过垭口,便是仙居上井的五山坑。
五山坑原是个古朴的小山村,因泥石流灾害全村搬迁,只留下一座神庙。
有仙永古道途经五山坑,可通往永嘉的罗垟,然后沿乌龙溪可回暨家寨。我走的路线是经五山坑前往上井,撘车前往俞坑,翻过对山岗回到暨家寨。


第二次探访聋耳坑,规划所走的是从永乐县界暨家寨段的一条山脊防火道下降至聋耳坑,沿溪返回起点。这条路线虽不险峻,但强度极大,全程17公里,耗时11小时,最终在夜色中摸黑返回。那条隐藏在密林之下的防火道,风景绝美,令人难忘。

聋耳坑北侧的山脊密林之下,藏着一条隐秘的防火林带,宛如天然走廊。



第三次探访,我选择从大坑口进入,在枫树湾附近翻越一个垭口,下行至聋耳坑的大拐弯处入溪。这条路线比前两次缩短了约2公里。因天气晴朗多日,原本需绕行的悬崖段竟可徒手轻松通过,原计划打岩钉的想法也作罢,只可惜多背了十几公里的工具包。


坑内路迹较为清晰。

坑口附近曾搭有一座窝棚,现已倒塌。初见时颇为好奇,直到发现残留的隔离铁线,才明白是昔日村民狩猎所用,我是顺着铁线的痕迹走到聋耳坑大拐弯处的。


聋耳坑溪是乌龙溪的最大支流。有传言称,曾有人筹划在此修建水电站,道路都修到乌龙溪口了,但因村民强烈反对而作罢。如今想来,若非如此,这条拥有绝美风光的溪流,恐怕早已沉在水底不见天日。

去聋耳坑走一遭吧。在那个隐秘而静谧的世界里,你的眼神会变得清澈,思绪也会归于宁静。人间的美好,不过如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