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园林植物园,这座始建于1960年的“城市绿肺”,坐拥万石山的苍翠与湖光。
而藏于其腹地的百花厅,恰如一轴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长卷,将自然野趣与人文雅韵凝练于方寸之间。
建筑与布局:中式庭园的匠心
百花厅以传统园林为魂,白墙黛瓦、琉璃飞檐,五组展厅借回廊曲桥相连,环抱一池碧水。
1100平方米的椭圆形荷塘是其核心,夏日荷花亭亭,睡莲卧波,王莲巨叶如舟浮水,与岸边旅人蕉、姜花、桢桐相映成趣。
穿行于廊间,可见南洋风格的雕花窗棂,檐角风铃轻响,恍若穿越时空的江南庭院。
植物奇观:四时流转的盛宴
荷池清韵:
盛夏时节,荷塘成为焦点。
王莲可承童,睡莲昼舒夜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配以池畔林波仙子雕像,尽显古典诗意。
荫生秘境:
厅后2000平方米的荫棚区,则是另一重天地。
条石棚架攀满百年扁担藤,蕨类丛生,苔痕斑驳。
陈从周题刻“岩坞”、高怀手书“榕荫逭暑”石刻隐于幽径,诠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主题花展:
每逢节庆,百花厅化身艺术舞台。
春日兰展清雅,秋日菊韵傲霜,而2025年暑期的“食虫植物生态展”更添奇幻色彩——200余种食虫植物与爬宠共舞,猪笼草垂挂“蜜罐”,捕蝇草迅疾如电,黑王蛇游走于苔藓微景,演绎植物与动物的共生智慧。
人文印记:自然与艺术的交融
这里不仅是植物的殿堂,更是文化容器。廊壁悬挂名家书画,楹联题刻点缀其间。
20世纪80年代,植物园先驱陈榕生融合岭南园林技法,将臭水沟蜕变为“绿漪锦汇”的雅筑,刘禹锡《陋室铭》悬于堂前,赋予山水以文心。
漫步其间,每一帧景致皆似古典册页中的题画诗。
生态教育:方寸间的自然课堂
百花厅以“微景”传递生态哲思:
食虫植物展中,茅膏菜的露珠陷阱、瓶子草的死亡迷宫,揭示植物生存的残酷与智慧;
生态缸内,鬃狮蜥与猪笼草共栖,诠释雨林食物链的精妙平衡;
蕨类专类园改造计划(2021年启动)将进一步强化生态展示,让荫棚成为蕨类植物的“自然史书馆”。
实用指南
- 开放时间:夏季(6-9月)7:30-18:00,其他月份7:30-17:30。
- 位置:厦门市思明区虎园路25号厦门植物园内,近西门。
- 贴士:清晨薄雾未散时,易遇白鹭掠水;雨季檐下雨帘潺潺,更显庭园空灵。
结语
“一池荷影收暑气,半卷闲云养苔心。”
百花厅的妙处,在于它既是喧嚣都市的逃逸口,亦是自然诗性的微缩宇宙。
穿行于莲叶田田与藤影深深之间,人便成了画中游走的墨点,在植物与时光的絮语里,重拾对天地万物的谦卑与钟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