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海水真干净,都不想走了。”8月11日,北京游客刘娜牵着女儿的手,在秦皇岛市金梦海湾踩浪嬉戏。今年上半年,秦皇岛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岸净水清的环境让游客流连忘返。
秦皇岛市作为滨海旅游城市,保持优良的海水水质意义重大。秦皇岛市按照“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思路,构建陆海一体化治理体系,建立海洋、水务、气象、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机制,保障全市海岸线岸净水清。
为提升入海河流水质,秦皇岛市重点做好污水处理厂提标工作。目前王深港、龙凤河污水处理厂已完成硫自养脱氮工艺改造,总氮去除率提高40%。截至5月底,龙海道污水处理厂、第四污水处理厂改造完成后,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新增7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
“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高后,就会减少下雨时污水外溢通过雨水井直接入河的风险。”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庞向征说,今年秦皇岛市开展了雨污管网排查,采用“管道机器人+内窥镜探测”技术,精准定位雨污混接点280处,采用非开挖修复工艺完成整改。
同时,秦皇岛市建立“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全周期管控机制。雨前,提前3天发布预警指令,污水处理厂提前排空管网,避免污水外溢。雨中,对重点涉水企业等重点风险源实施24小时驻厂监管和不间断巡查,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雨后,运用卫星遥感等方式,排查新增污染源。
“从处理厂排出的中水,直接入海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秦皇岛市水务局河湖长服务中心主任宋士迎说,秦皇岛市在戴河、洋河、新河、汤河等主要入海河流的下游实施“湿地+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人工湿地27.85万平方米,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15.52万平方米,构建50.65千米陆域缓冲带,年削减总氮负荷136吨。同时,实施饮马河、戴河、汤河、洋河4条河流水系互通工程,构建“河河相连、动静结合”的水网体系,有效调控汛期总氮浓度峰值。
“在近岸海域,对海水水质影响最大的人类活动是水产养殖、行船。”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生态科科长张佳林说,该市在昌黎县、北戴河新区等水产养殖密集区鼓励渔民“退海进厂”,开展集中连片工厂化养殖,并由政府出资建设配套设施,将养殖尾水经过集中、沉淀、过滤、生态处理后排放,促进工厂化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海上各类船只的管理,秦皇岛市建立海洋大数据平台,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域内渔港和停泊点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
此外,秦皇岛市每年增殖放流中国对虾等水产苗种过亿条(尾),维护水域生物多样性,推动生态修复、资源保护共赢发展。(记者孙也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