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各大景点迎来“研学热”。活态农耕文明和多学科融合场景,让千年农耕智慧成为孩子的成长课堂。他们了解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开垦梯田的壮举。景区通过“教游融合”、寓教于乐的旅游新模式,科学规划路线,合理安排课程,提供高质量研学项目,让学生有所游、有所学、有所悟,研学热度持续升温。
近日,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师生一行,到元阳梯田景区开展夏季短学期下乡社会实践首日活动。师生考察了新街镇老峰寨的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基地,拜访了毕摩杨正忠、白正荣,对彝族经文的传承与热爱赞叹不已。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3级彝语方向班学生孔令永说:“我们拜访了杨正忠毕摩,看到了课本上的经书,那是用牛皮包裹棉纸记录的。与毕摩交谈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受益匪浅。”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带队教师之一、元阳土生土长的哈尼族学者黄绍文教授,每年假期都会带学生来研学。黄教授耐心讲解哈尼族悠久的农耕文明、“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及歌舞服饰等文化精髓。学生们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歌舞交流等形式,感受哈尼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李金发博士说:“暑假期间,我带领同学们到元阳进行田野调查和研学,深入了解元阳哈尼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文化习俗。以‘理论+实践’的方式,孩子们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了解元阳的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
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地理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是新型文化遗产。活态存在是哈尼梯田最大特征,漫山梯田与云海、森林、村庄构成奇妙图画,四季变换色彩,一日气象万千,宛如仙境。师生来到这里,不仅能学习文化,还能接触到最生动的地理知识。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与国土工程学院学生陶德红激动地说:“这次来元阳哈尼梯田,主要目的是研究地势地貌和产业种植发展,这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帮助很大。”
研学游本质是教育活动,是从书本到实际运用的关键阶段。组织者从青少年群体发展需求出发,元阳文旅部门联合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开发了梯田专属研学课程体系,严格培训持证向导,保障“游”与“教”深度融合,机制持续完善。带队老师也提出了独特见解。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李金发博士表示:“希望与元阳建立校地合作机制,学校不定期到元阳开展各类理论和文化宣讲活动,提升队伍人才素质,积极交流成果,助力元阳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张关荣兴奋地说:“我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朋友交流学习,增进了跨文化理解,也意识到国际中文教育的意义——用语言搭建友谊桥梁。我们还走进元阳县胜村中学,分享大学生活点滴。看到他们眼中对未来的憧憬,我更坚定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他们勇敢追梦。这次实践让我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未来,我将继续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之美。”
据县文旅部门统计,今年暑期,中山大学、宁波大学、法国庇卡底-儒勒•凡尔纳大学研学团、昆明理工大学、红河学院以及当地中小学生等,先后到哈尼梯田景区研学,截至目前共有13场,1500余人参与。进入八月中旬以来,元阳梯田研学热度持续攀升。暑期研学旅游热是教育需求、消费升级和旅游产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积极意义。元阳政府部门将加强引导与规范,行业机构要提升专业与责任,家长需保持理性与判断,社会各界共同营造良好氛围,让这股热潮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寓教于游”“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来源丨云上梯田和美元阳
编辑丨童文文
审核丨李元
运维 |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各位小伙伴,红河文旅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积极来稿哦!
投稿邮箱 : hhlysck@163.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