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不远 不如出发
半盏红尘半盏闲,
山水一半人一半。
听闻不如经历,向往不如出发。
原来,幸福,
可以有这么多“不标准”的答案。
本是一场普通的山水之约,
却因同行的队友们,
让我这个常年单身独居的人,
对“亲密关系”有了格外鲜活的感触。
清风不渡我七月,
八月纵情山水间。
野趣沟轻徒步、万绿湖玩桨板,
这次出游是逃离都市的治愈之旅,
泛舟晴湖、漫步水涧,
所以,同行队友不是户外大神,
而是贪恋这一场夏末的悠闲。
母子之间,松弛的爱,
是“敢闯”也“敢退”的底气。
在野趣沟的攀爬区,
有绳网、攀岩架、沙坑滑梯……
一位妈妈和七、八岁的儿子,
吸引了我的注意。
孩子面对绳网、攀爬架畏缩不前,
妈妈在身后轻声说:
“试试看,妈妈在下面保护你。”
孩子鼓起勇气攀上高处,
但中途想放弃时,
妈妈立刻鼓励他:
“再试试怎么样?
爬到第五格就好,
不行的话再下来。”
男孩犹豫着抓稳绳子,
妈妈没催,
只是站在后方张开手臂,
目光跟着他的动作移动。
后来男孩卡在半程,
嘟囔着“我怕晃”,
妈妈立刻接话:
“没关系,等你长大下次再来。”
没有半句“你怎么这么胆小”,
也没有一丝勉强的神色。
在万绿湖玩浆板时,
这对母子的互动更温馨。
妈妈心心念念要教儿子游泳,
把他哄下水后,
自己踩着水寸步不离,
眼睛像装了雷达,
始终锁定在儿子周围半米内。
男孩呛了口水想上桨板,
妈妈笑着抹掉他脸上的水珠:
“再扑腾三下就好,
你看,妈妈陪你一起。”
既没放任他退缩,
也没强迫他硬撑,
那份“兜底”的安全感,
让孩子眼里没有畏难,
只有试探的雀跃。
因为穿着救生衣,
孩子应该是没有学会游泳。
但是,至少,
他不怕水了,
从刚下水时四肢乱扑腾,
呛到水时绝望呼喊,
到最后在水里自然悬浮,
还能扒拉着水前行。
而那个缺席的父亲呢?
或许,他正埋头于加班,
或许他在用另一种方式爱孩子。
家庭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但这位母亲让我看到:
爱是允许孩子做自己,
而不是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
孩子身上松弛感特别明显:
想爬就卯足劲,
怕高就坦然退回来,
掉进水里也不哭,
反而和妈妈一起笑。
原来好的亲子关系,
从不是“必须优秀”的压力,
而是“可以失败”的包容。
一家三口:
慢下来的日子,
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气。
团里有个十五六岁的男孩,
房间分配安排表上,
他和父母同住一间房。
在市区骑共享电车时,
我又看到他们,
爸妈各骑一辆车,
男孩跟在旁边慢跑。
他们家看着是中产家庭,
不像缺钱的样子,
出行让孩子跟着跑步,
住酒店挤三人房,
可能是为了教育孩子,
从小培养吃苦、节俭的习惯吧。
最“离谱”的是早餐事件。
集合时间是8点3刻,
我8点30分吃完早餐时,
他们一家三口才慢悠悠走进餐厅。
果不其然,
整车人等了他们10几分钟。
还有第一天午餐的AA费用,
垫付的团友把收款码发在群里,
他们竟然忘了付了,
直到第二天团友又提醒了两次,
他们才想起来。
玩桨板时更有意思。
妈妈为了赶上先下水的父子,
直接从队伍侧边“插队”。
后来在湖中心“午餐”时,
他们把包装袋直接丢在了水里。
当然,打水仗、玩“平衡挑战”,
两人共划一桨板……
他们玩的很开心。
他们的松弛感近乎嚣张——
不内耗、不解释、不介意丢脸。
完全没有必须时刻紧绷的焦虑——
孩子不用“抢时间”赶行程,
父母也不用维持完美家长形象。
让我想起自己总被规矩绑架:
怕迟到提前半小时到车站,
怕麻烦别人从不提要求,
我总有“不配得感”,
对别人提正常需求都觉得“羞耻”,
或许是因为从小被教育
“别给人添麻烦”、“要懂事”,
从小被教育 懂事=被爱,
而他们的父母教会孩子的是:
你的感受比别人的评价更重要。
人生不是紧绷的弦,
偶尔“出格”的自在,
才是真实的生活气。
暧昧同行:
成年人的关系,
藏着说不出的分寸感。
团里有一男一女,
年龄都在40岁左右,
关系微妙,像蒙着层薄雾。
看上去,感情是有的,
陌生而又熟悉的关系,
是情侣、是同事、还是X外情?
看微信名,
都带了某行业字样,
应该是同行;
看相处模式,
会自然地分享零食,
大哥帮大姐拎包,大姐给大哥递水,
举止略显亲昵却不过界。
住宿时他们分别跟团友拼房,
而且去洗衣房洗衣服也是分开的。
大哥说忘了备注同住,
他跟领队提要求时已经晚了,
不能勉强其他单男单女要补差价。
神通广大的大哥,
还约到一位神秘朋友。
他说是以前认识,关系超好,
但是七八年没见了,
不料想在此地遇见了。
这样的他乡遇故知,
这样的久别重逢,
我觉得至少会去夜市,
喝啤酒、炫烤串,
再不济去奶茶店,
把奶茶言欢。
结果,他们,
就在酒店房间里坐着聊天,
从健身、旅游聊到老同事,
整整一个小时,
连杯水都没点,
熟悉中带着客套。
成年人的关系真奇妙:
男女之间,如果是暧昧期,
不该找个浪漫点的地方吗?
朋友之间,如果是真感情,
不该出去喝一杯吗?
这种拧巴,
像极了我们这些单身者:
渴望亲密,又恐惧承诺。
不喝奶茶,怕欠人情,
不约饭局,担心越界。
去哪里不重要,
重要的是去啊。
我一个人的旅途,
看别人的故事,照自己的人生。
同行团友像一面面镜子,
照出了人际关系的千百种可能,
亲子时光、家庭日常、暧昧情愫……
忽然看清了自己的困局:
我总怕给别人添麻烦,
怕自己不够好,
怕打破规则,
活得像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
没有学会拒绝,
没有学会表达,
没学会“理所当然”地享受生活。
但在河源的山水里,
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孩子可以在鼓励中勇敢,
家庭可以在慢节奏里温馨,
成年人的关系可以有模糊的分寸。
而我,也可以不用那么“懂事”。
那些别人的幸福与修行,
最终都会变成自己的勇气与底气——
无论是单身还是成家,
无论是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
生活的答案,
从来都藏在真实的相处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