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右上方字体“关注”,即可继续免费阅览和收到最新文章和图片。
太行深处见初心:从八路军北上抗战看胜利密码
卫文龙 侯潇健
因曾做过八路军北上抗日过河东的专题讲座,心中便结下了一个放不下的牵挂。北上后的八路军去了哪里?做了些什么?哪些战术动作能与过河东的历史相呼应?这些疑问总在心头萦绕。"北上抗日" 的答案太过宽泛,而一次次战斗、一个个根据地的建设又太过具体细微。我深知,八年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那段历史充满血与火、泪与殇,整个中华民族在亡国灭种的危局中绝地求生。我愈发想探寻:面对装备占优、攻势凌厉的日军,面对败兵如潮的时势,刚完成改编的四万余八路军为何能赢得最终胜利?这成功密码究竟藏在何处?
2025 年 7 月中旬,我与介休市人大的侯潇健相约前往晋中市访友。在巍巍太行层峦叠嶂间的和顺县,那些萦绕已久的困惑,似乎终于有了答案。
全民抗战时间轴上的八路军:烽火中的战略跃进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告急,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经过艰苦谈判,8 月 22 日,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8 月 22 日至 25 日,洛川会议召开;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此后,誓师出征的号角接连吹响:8 月 21 日、30 日,115 师分两批在三原县云阳镇(今属泾阳县)誓师;9 月 2 日,120 师在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永安村南出征;9 月 6 日,129 师在泾阳县石桥镇(今属淳化县)誓师。9 月 22 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八路军三个师的主力自 8 月 30 日起,相继从韩城芝川镇的凤凰台东渡黄河,在黄河东岸的山西省运城市荣河庙前渡口(今属万荣县)登岸,于 9、10 月间途经今运城市六县(今三县) 20 余村庄,徒步 200 余华里抵达侯马市。其中,1937 年 9 月 18 日,八路军总部途经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时曾在此暂驻,左权将军致叔父的信件至今保存完整,字里行间满是 "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一切" 的赤诚。
这支刚从陕北大山走出的队伍,第一次乘坐火车运兵时,面对的是运过煤或牲畜的简陋车皮,环境恶劣到刘伯承将军乘坐的车头因漏水停车,出现 "人推车头盆注水" 的场景。途中还要时常躲避日机轰炸,彭德怀将军率部沿途捡拾败兵丢弃的武器装备,抵达太原后又 "友情归还" 给晋绥军,随后参与 10 月 13 日至 11 月 2 日的忻口战役部署。部队常白天宣传抗日、夜晚疾行赶路,总部人员几经辗转,终于在 11 月 7 日抵达和顺县石拐村,并于当天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石拐会议,调兵遣将间,正式拉开了中国特色抗日救亡的大幕。
梳理 1937 年八路军的时间轴,能清晰感受到那份救亡图存的迫切、全民抗战的坚定与军情似火的紧张:
·8 月 22 日,国共达成合作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8 月 22 日至 25 日,洛川会议召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解决全民持久抗战的军事与组织问题;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改编令;
·8 月 21 日至 9 月 6 日,三大主力师相继誓师出征;
·9 月 22 日,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9 至 10 月,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战前线,徒步 200 余华里在晋南宣传抗日、补充兵员;
·10 月 13 日至 11 月 2 日,协助中央军、晋绥军进行忻口战役;
·11 月 7 日,石拐会议召开,部署敌后抗战全局。
1937 年的中国,正笼罩在日寇入侵的阴霾下,黑云压城,风雨如磐。国共两党经近半年谈判走向联合抗日,而在合作协议达成前一天,115 师已誓师出征;改编令下达后,三大主力师相继誓师,短短几天便抵达东渡地点;近四万人的部队靠小木船渡过黄河天险,不到两个月就徒步穿越晋南、乘简陋火车奔赴前线。国共合作宣言发布时,已有部队抵达战火纷飞的前线,发布后第三天,平型关大捷便传来 —— 八路军健儿的迫切心情、求战意志与杀敌决心,在历史的时间维度上,经得起最严苛的检验。
从晋南走过的那支军纪严明、爱民如子、战意十足的八路军,究竟走向了何方?经历过抗战的人、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们建立了根据地,坚持了八年敌后抗战。而今在太行山麓的和顺县石拐村,我找到了最鲜活的答案—— 他们以这里为指挥中枢,在日寇横行的华北大地上死里求生、浴血搏杀,为民族争得生机,为后人换得和平!
八路军抗战史上的石拐会议:危局中的战略转折
1937 年 11 月 7 日,八路军总部领导在和顺石拐村召开干部会议,宣告晋察冀军区成立,部署分兵计划:120 师创建晋西北根据地,115 师主力转战吕梁山创建晋西南根据地,129 师创建晋冀豫根据地。11 月 13 日至 14 日,129 师干部会议召开,刘伯承传达洛川会议精神和毛泽东指示,张浩部署根据地建设任务,决定在同蒲、正太、平汉铁路沿线展开游击战。
站在八年抗战的时间轴上回望,石拐会议的分量愈发厚重:刚完成改编的八路军匆匆入晋,9 月 25 日打响抗日第一枪;11 月 8 日太原失守前夜,11 月 7 日的石拐会议,成为山西抗战从 "死守重镇" 转向 "独立自主敌后游击战"、从 "军队为主" 转向 "全民参与" 的历史拐点。
联系出征前的洛川会议,两者恰似前后呼应的战略蓝图:洛川会议开在部队出征前,定的是中共在全民抗战中的原则与纲领,是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石拐会议开在部队展开前,定的是前线八路军如何排兵布阵,是指挥员临机决断、靶向破局。一为上层决策,一为前线部署,共同构筑起敌后抗战的战略框架。在八路军抗战史上,石拐会议的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由石拐会议的时间节点,不禁想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中共七大——1945 年 4 月 23 日至 6 月 11 日召开,恰在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前。当时美国尚未在广岛投下原子弹,日本败象尚不明显,但中国共产党人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科学预见战后趋势,制定正确路线方针,为革命最终胜利筑牢根基。
再看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8 月 28 日毛泽东便亲赴重庆。中共以 "和平、民主、团结" 为指导,提出建立 "独立、自由、富强" 联合政府的八项要点;而国民党毫无准备,一面宣传蒋介石 "王者地位",一面加紧印刷《剿匪手本》,面对中共十一项谈判方案仅消极回应四条《对中共谈判要点》。两相对比,孰真心为民族、孰只为一党私利,一目了然。
正是这种 "未雨筹谋、料敌先机" 的战略智慧,让中国共产党人一路披荆斩棘;正是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危局中审时度势、沉着应对,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打出中华民族的生存土壤,铸起不屈的国魂!
终生难忘的英雄群像:战火中的精神丰碑
在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园,两张照片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些以照相器材为武器的前辈,捕捉到抗日将士稍纵即逝的神情,将他们对胜利的自信、对敌人的憎恨、对人民的热爱,跨越八十余年尘烟,传递给今天的我们。
一张是陈赓将军的戎装照。在生死未卜的战争环境中,他身着粗布军装,笑容开朗、神情自信。这张照片曾出现在多处八路军纪念馆,那穿透时空的笑容,当年感染了无数战火中的军民,传递着 "抗战必胜" 的信念;今天,仍在感染着八十多年后的华夏后人。
另一张是首次见到的李德生将军照片。他头戴类似红军时期的军帽,身着粗布军装,眼神犀利如剑,仿佛能刺穿敌人的五脏六腑、洞视灵魂。同行者说 "这眼神带着杀气"—— 那是对敌人的蔑视,是革命者的刚毅。这位河南新县的农民子弟,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 129 师 385 旅 769 团排长、连长、营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 30 团团长,后参加抗美援朝,指挥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2011 年在北京逝世。
1941 年 5 月,日军侵占和顺马坊战略要地,在制高点堆儿梁修筑据点,骚扰百姓、残害抗日干部,对太行第二军分区构成极大威胁。1945 年初,时任太行军分区 30 团团长的李德生,克服河南口音与和顺口音的差异,化装成送菜民夫,率二连长刘德树、排长杨腊东深入据点侦察。3 月 4 日晚,他率领 82 名袭击队员身着白衣,顶着鹅毛大雪在堆儿梁下废窑洞,忍着严寒潜伏一整夜,5 日凌晨发起突袭,以 "内线策应、外线打援、主力突袭" 战术一举攻克据点,歼灭日军 30 余人,活捉铃木小队长等 9 人,缴获大批物资。而庞恒贵等 10 名战士,将生命永远定格在 1945 年 3 月 5 日的胜利时刻。
阳曲山巅的青春身影:悬崖上的生命绝唱
最令人震撼的,是那张名为 "阳曲山保卫战" 的照片。照片中沐浴着阳光的山崖绝壁,海拔 2000 余米,在现代人眼中是壮美风景 如诗如画 ;而八十多年前,6 位正值青春的八路军士兵面对步步紧逼的日寇,纵身一跃,化作了蓝天白云间永恒的丰碑。
阳曲山又名首阳山,意为 "最先看见太阳升起的地方",位于和顺县松烟镇,是晋冀豫三省要塞。主峰奶奶顶海拔 2058.5 米,山峰林立、地势险要,林木茂密、植被丰富。
1943 年 5 月,日军发动 "篦梳式大扫荡" 的 "三号作战",目标直指太行山根据地腹心。5 月 14 日后,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主力及第六十九师团一部,共 13 个步兵大队,对八路军总部和 129 师师部进行跟踪合围。
5 月 16 日,日军以电台信号为目标,布下万余兵力,将八路军总部供给部长杨立三带领的 150 余名警卫部队围困在和顺阳曲山。17 日凌晨,日军发起进攻,警卫部队在和东独立营配合下,掩护杨立三及总部机关携带电台突围。激战中因寡不敌众,百余壮士牺牲,血染阳曲山岗。
留在山顶的一个排居高临下阻击敌人,最后仅剩后勤部参谋主任晋仁文和 5 名将士。在敌众我寡、弹尽粮绝的绝境中,激战一天一夜后,六壮士怀抱枪支从 2000 米悬崖跳下 —— 仅一名女战士被灌木架住,后在当地群众帮助下死里逃生,其余 5 人壮烈牺牲。据幸存者回忆,,此次战斗共 104 名烈士长眠阳曲山,牺牲者平均年龄约 20 岁。(据人民资讯《太行毓秀铸丰碑 旌旗猎猎祭英魂》整理)
2000 多米的刀削悬崖,今人空手攀爬都要汗流浃背,而当年的八路军战士边打边退,搬石作战,体力透支到极限,神经紧绷到极点。他们青春的身影在山坡间跳跃腾挪,仿佛有用不完的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高昂着头颅。透过照片上的蓝天白云、阳光花朵,仿佛仍能听见他们的呐喊:"宁死不当俘虏!"
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将士用生命践行了初心使命。他们的信念如阳曲山岩石般坚强,意志如青松般挺拔,精神如山间植被般代代相传。向抗日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和顺县的时代答卷:红土地上的新篇
我们在和顺的一天半行程中,先后参观了九京水库、秦赖支队司令部旧址、松烟镇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景区、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园。在感悟八年抗战艰苦卓绝的同时,更切身感受到和顺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的崭新气象。
九京水库位于和顺县城西北 3 公里处,集供水、灌溉功能于一体,群山环绕、碧水蓝天,是当地人休闲与游客向往的好去处。水利专业科班出身的管委会主任,谈及库容 30 万方的水库、刚改造的坝体与先进取水井时,眼中满是对工作的热爱。
在松烟镇牛郎织女故事景区,我们参观了七仙女洗澡的南天池、王母娘娘传说中的南天门,以及天池村民宿区。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如数家珍地介绍农文旅融合、生态康养项目的发展:山下河北等地游客专程上山享受山西温和气候,甚至露营野外;开民宿的原住民热情展示舒适设施,开电动车的小贩兴奋地告诉镇书记 "半上午已卖 200 多元"。老乡们对生活的热爱,写在脸上,落在行动上。
南天池村山顶,镇书记指着山峰上连成一线的石垒围墙说:"这是 ' 长城 '。" 不同于历史上的防御工事,这是镇村干部义务垒起的安全屏障,为保障游客安全而建。农文旅融合项目的落地,浸透着和顺人民的汗水,传承的正是八年抗战留下的民族精神与魂魄。
在秦赖支队司令部旧址、石拐会议纪念园,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与乡镇干部、村干部的身影令人动容—— 他们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红色基地、建设红色基地。当地人说,这届县委班子倾心打造的旅游公路让和顺资源 "活" 了起来,太行山里的农民也能靠着红色基地,享受红色旅游与农业振兴的福利。
曾饱受战火蹂躏的和顺,如今植被茂密、林木葱郁,成为华北最大的落叶松基地。阳曲沟纵深幽静、溪流淙淙,山腰悬崖有千奇百怪的阳曲溶洞,山顶苍松翠柏、云雾缭绕。和顺小米、木耳、平菇远近闻名,和顺肉牛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短短行程中,古人笔下 "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百业兴旺" 的理想社会,正在新一代共产党人手中变为“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当永远铭记:今天的岁月静好,是无数前辈浴血奋斗、负重前行的结果。向先辈致敬!向英雄的和顺人民致敬!
松烟村全貌
白木耳大棚
南天池村街景
传说中七仙女邂逅牛郎的天池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来稿或留下您的观点,与我们互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