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呼和浩特
你或许会先想到
草原的辽阔、马头琴的悠扬
或是那喷香的手把肉
但这座被草原环抱的城市
藏着的可不止这些
在它的山山水水间
散落着不少带着时光印记的文化宝藏
今天就带宝子们
去探寻这些超有文化底蕴的打卡地
一次把它们的故事听个够!
01
红山口村摩崖石刻遗址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大青山街街道
红山口村的大沟深处召湾
藏着一处鲜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秘境
——摩崖石刻遗址
是呼和浩特年代最早的摩崖雕刻之一
如一部厚重的史书
镌刻在大青山南麓的崖壁之上
历经岁月风霜
静静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
承载着民族交融的记忆
见证着历史风云的变幻
明清时期,这里已成为阴山山脉中段南麓(大青山)地区著名的雕刻艺术宝库。它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渊源 —— 这里曾是清朝西部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准格尔旗等七个旗的部落首领到归化城首次会盟的神圣之地。在蒙古语中,此地被称为“乌兰察布”,而这,正是如今“乌兰察布盟”名称的根源所在。当年,七位王爷率领各自的部族,怀着对和平与团结的向往,汇聚于此。他们在大青山的怀抱中,以庄重的仪式订立盟约,共商草原大计。从此,这片土地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草原各部团结的象征,而“乌兰察布”这个名字,也随着会盟的佳话,流传至今。
踏入召湾,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历经沧桑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俗称“岩刻”,是古代工匠们用智慧和双手在坚硬的岩壁上雕琢出的艺术杰作。沿着山间小径前行,在山崖下可见形态各异的岩画,每一幅岩画都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象当年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
除了岩画,这里还有精美的壁画。虽然岁月的侵蚀让部分壁画色彩褪去,但仍能从残留的图案中感受到古代画师们精湛的技艺。在遗址处,还分布着五个石洞遗址,分别为藏经洞、拜佛洞等。
遗址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赑屃。这个似龟非龟的神兽,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擅长承重,力大无穷。古人在建筑中常让它驮着石碑,石碑上则记载着建筑的历史、重要人物和事件。虽然如今的赑屃已经残损,但它背上的碑槽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召湾的坡上,有四层随坡递进的平台,每层平台长度在60米至120米之间,宽度为16米至26米。第一层平台上,山门遗址虽已残破,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宏伟气势。沿着石砌小路登上第四层平台,极目远眺,大青山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而在遗址的坡上,散落着大量的残砖剩瓦,那些绿色的砖,厚度和宽度都比现代的砖大,灰色的瓦残片也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建筑规模和繁华景象。
红山口村摩崖石刻遗址
就像一颗镶嵌在大青山南麓的明珠
它不仅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
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
领略古代草原文明的魅力
感受民族交融的力量
02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是晋绥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
首批入选“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旅游区
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
李齐沟郝区政府遗址、
得胜沟八路军司令部遗址、
井尔沟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
党性教育基地为主要节点
形成红色旅游景区组团发展带
成为自治区展现民族精神
以及红色教育的重要传承基地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得胜沟乡境内,紧邻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展馆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分5个展厅,展线长约300延米。
1938年8月底,八路军120师组建了大青山支队,在李井泉、姚喆、彭德大率领下挺进大青山。夜袭陶林县、攻陷乌兰花、伏击蜈蚣坝……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就这样在一场又一场战斗中开辟了出来。步入展馆,一张张黑白照片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陈列着,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通过模拟当年作战指挥室、马厩以及重要实景,再现了八路军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人民共同抗日的景象。场馆还精心打造了大型沉浸式实景互动体验《一起战斗吧!》,以1938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高度还原的碉堡、战壕等战争场景和完成战斗任务等互动体验,带领游客穿越时空,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
如今
走进这里
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
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
它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历史见证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03
大窑遗址
走进大窑村
村口的柴门和石器造型瞬间带你穿越回远古
遗址核心范围囊括多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
年代最早能追溯到距今50万年前
“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新城区保合少镇大窑村南。这里分布着古代花岗片麻岩和燧石构成的小山,其燧石质地坚韧、易击打成形,是制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古代人类就陆续到这里开采石料,制成生产、生活用具。在遗址范围内,人工打制石器及石料遍地散布。197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大窑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居住。山上盛产燧石(俗称打火石),远古人类就用它来打制各种石器。打制的石器和使用过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随地可见,打击剥落下来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积如山,偶尔还可从地下堆积层中找到已经使用过的石器。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人类发源于黄河流域,而北京周口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于“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北方阴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动,他们与北京周口店人共存。
“大窑文化”遗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独此一处,它的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也很罕见。这一发现,对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及祖国北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科学的论证材料。
在这儿
你能看到古人类制作石器的原料燧石
还能看到考古挖掘出的地层剖面
就像一部 “无字天书”
记录着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早期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漫长岁月
对研究人类文化起源意义重大
04
坝顶北魏祭祀建筑遗址
阴山山脉作为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分界线
素有“御边要地”之称
北魏时设六镇、建长城以抵御北方部族的入侵
拓跋鲜卑迁都平城后
仍常巡幸阴山
并设行宫、立坛祭祀
“巡幸行宫之所,各立坛,祭以太牢,岁一祭,皆牧守侍祀”
在呼和浩特大青山蜈蚣坝顶
即有一座坝顶北魏祭祀建筑遗址
坝顶北魏祭祀建筑遗址位于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蜈蚣坝顶部,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2019—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主动性挖掘。遗址由内而外由祭坛、内环壕、内垓、外垓、外环壕五部分组成。坝顶圜丘遗址圆坛形制与历代祭天圜丘基本相似,圜丘材质为三重黏土夯筑结构,占地面积7620平方米。祭坛位于最高一重的圆坛处,有“神木”残骸及大型木构建筑损毁和碳化痕迹。祭坛房址内部出土有北魏时期的陶器、石器、铁器等,在内环壕底部堆积中,出土了用于祭祀的动物骨骼,主要是马、羊的头骨和肢骨。
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首批出土文物进行碳14初步测定,遗址使用年代约在公元430—490年。据推测,整个建筑可能毁于公元524年爆发的“六镇之乱”中。
祭天礼仪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祭祀活动之一,始于秦统一六国后所举行的祭天大典。皇家祭祀常在东、南、西、北四郊设圜丘、坛或社,赋予其不同的祭祀功能。圜丘祭天为历代王朝皇家的专利。自汉代以后,祭天场所多以南郊为主、圜丘为附属的主要礼制建筑。在祭坛形制上,以圆形为主,层(重)数为三层或四层。
武川县坝顶北魏祭祀建筑遗址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见证。北魏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拓跋鲜卑在迁都平城后,实质上实现了从部落大联盟到国家的转变,而祭天礼也相应从传统部落祭天习俗向国家制度化的祭天礼转变。在祭祀方面,将“郊”“丘”合一,坝顶圜丘虽不近都城,但附属于行宫。坝顶遗址既采用了中原传统的礼制建筑形制,也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由此可见中原文化对北魏早期社会的渗透。
你看这摩崖石刻的凿痕里藏着千年香火
抗日根据地的山风里裹着家国热血
大窑遗址的石片上刻着人类初啼
坝顶遗址的夯土中沉睡着王朝礼仪
——
呼和浩特哪里只是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牧歌?
这里每寸土地都埋着时光的密码
每道山梁都驮着文明的印记
来这儿走一遭
才算真的读懂了
北方大地的厚重与深情
丨来源:青橙融媒(策划:蒋建波;整合/文案:李雨洋;海报设计:史亚男 张佐聿;图片来源于大青山街街道、央广网、大窑遗址保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中国及资料图)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韩舒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