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阵子又因为点事儿出名了。
前阵子上饶有“提灯定损”,这两天吉安敦厚镇的古村又冒出个新鲜事——村民搬来板凳拦在路口,要过?扫码交5块钱才行。
8月16号,圳头村这事儿的视频在网上传开了。镜头里,几个村民分工挺明确:有人搬板凳挡路,有人举着二维码收钱,还有人在旁边看着。游客陈先生说,这临时收费站就设在进村的必经路上,墙上贴了张手写的“古村维护费”纸条,歪歪扭扭的,跟周围那些保存挺好的明清老房子放一块儿,看着特别别扭。

事儿一曝光,敦厚镇政府马上回应了:“这地方本来就免费开放,村民没权利收费。”工作人员当天就让收钱的村民把钱都退了,还说以后会多巡逻,提醒游客再遇上这种事赶紧举报。
不过有游客说,这收费不是头一回了。“之前来玩就被收过,想着别扫了兴,就给了。”这么一看,这事就不只是简单的拦路收钱了,倒像是基层管理上的一个小窟窿——收了退,退了可能还会再收。

说起来,这圳头村历史不短。始建于明代,以前凭着“耕读传家”有名气。村里现在还留着32座明清祠堂,500多条带特色的喇叭形巷子。住这儿的刘氏家族,在这儿繁衍生息快600年,前后出了77个七品以上的官。
有意思的是,就在收费这事儿曝光前三天,村里刚办了优秀学子奖励大会,29个考上本科的年轻人领了奖学金,还在延续着“诗书继世长”的老传统。结果没过几天,就因为拦路收5块钱上了热搜,老祖宗攒下的名声,跟现在这事儿比起来,确实有点尴尬。
这事儿最让人心疼的是江西文旅。
前阵子刚好不容易攒点人气。一个月前,江西省文旅厅刚启动“三百”消费季,投了3000多万发文旅消费券,98家A级景区门票打五折。再早点,还有“唱游江西”的政策,拿着演唱会票根,住宿、吃饭、逛景区都能打折,就是想把“吃住行游购娱”这一整套优惠做好,拉点游客来。

结果呢?这边花大力气引流,那边村口摆个板凳就把人拦下要钱。
看敦厚镇2025年的预算,总共2.1亿,其中项目支出就有2亿,但公开的预算里,没明确说有古村保护的专项资金。村里那500多条青石板路,好多地方年久失修,下雨天不好走;200多棵上百年的老樟树,养护也缺钱。保护没钱,游客来了收益怎么分又说不清楚,村民自己设个收费点,好像也成了没办法的办法。
其实这种“景区乱收费”的事儿,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过。
云南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之前在国道边上修围墙挡着景观,逼得游客买票才能进观景台;甘肃扎尕那景区,让走国道的车先交门票钱,限时通过了再退。懂行的人说,这都是盯着“门票经济”看短期利益,“看似赚了点小钱,其实把招牌砸了”。
对江西来说,这种事儿伤害更大。本来文旅品牌影响力就不算强,好不容易攒点名气,可能就因为村口一个收费二维码,全白搭了。

说回这事儿本身,它暴露的其实是老村子保护的通病。福建南安有过货车司机被村民以“修路捐款”名义强要1000块的;江苏丹阳有村民自己花钱修路,后来拦着车要过路费的。这些事背后,都是公共投入不够、村里规矩没立好、法治意识跟不上的问题。
圳头村更特殊点,它算是“城中村”,被现代楼房围着。一边得保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边村民又想改善生活。镇政府不让乱收费,但古村维护的钱从哪儿来?村民知道乱收费不对,可怎么从旅游里合法赚到钱,也没个明确说法。中间有空子,就难免有人动歪脑筋。
前阵子上饶“提灯定损”刚让网友对江西旅游环境有点嘀咕,这次吉安拦路收费,等于又给添了堵。红色圣地的文旅招牌,是靠无数个小细节撑起来的,但可能一个收费二维码就能让它黯淡不少。就像网友说的:退5块钱容易,想把管理上的漏洞补上,难。#上头条 聊热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