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我国的华南地区,广东省以其经济体量常年领跑全国的实力,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重要一极。广东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化浪潮,更有岭南文化的深厚积淀,而在粤东一隅,“潮汕地区”则如同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精湛的饮食文化和坚韧的族群精神,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熟悉潮汕的人都知道,这片区域常常被视为一个整体——潮州、汕头和揭阳,共同构成了“潮汕三市”。生活在潮汕地区的人们,无论来自其中哪座城市,大多会骄傲地自称为“潮汕人”,这种超越行政区划的身份认同,源于相似的方言、共通的民俗和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然而,当你走进潮汕地区的深处,会发现这片看似“铁板一块”的区域里,其实还藏着许多微妙的“内部差异”。就像前段时间我探访的普宁市,这座隶属于揭阳市的县级市,本地人都会自称是“普宁人”或“潮汕人”,却几乎不会有人说“我是揭阳人”。
普宁的这种“底气”,并非凭空而来。作为潮汕地区著名的“文化之乡”,普宁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县级市的范畴: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衬衣生产基地,每天有数十万件衬衣从普宁发往全国各地,见证着“普宁制造”的实力;作为华南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这里的药材交易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而粤东最大的服装、烟草、茶叶集散地的头衔,更让普宁成为潮汕东部的交通与商贸枢纽。
若追溯历史,普宁与揭阳的“纠葛”便清晰可见。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普宁和揭阳同属汕头管辖,都是平级的县,就像同一屋檐下的兄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揭阳“升级”为地级市,而普宁则在后来撤县设市,成为由揭阳市代管的县级市。这种“身份转换”,在许多普宁人心中埋下了微妙的种子——曾经平起平坐的“兄弟”,却突然有了“上下级”之分,而揭阳的综合实力又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难免让普宁人心里有些“不平衡”。
、更重要的是,普宁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印记和地域骄傲。这里的英歌舞气势磅礴,面具后的舞者腾挪跳跃,演绎着水浒传英雄的豪情,是普宁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这里的美食自成一派,普宁豆干外酥里嫩,普宁炸豆干的香气能飘满整条老街,与揭阳的乒乓粿、汕头的牛肉丸形成了各有千秋的味觉记忆;甚至连方言,普宁话在语调、词汇上都与揭阳话有着细微差异,这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当地人的“普宁认同”。
其实,这种“地域身份的微妙认知”在广东并不少见。就像顺德人常说自己是“顺德人”而非“佛山人”,东莞的虎门、长安等镇也都有着强烈的本土认同,这背后是广东“强县(区)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是地方文化自信的体现。对普宁人而言,“不说自己是揭阳人”,并非否定潮汕文化的整体性,而是在“潮汕人”这个大身份之下,更强调自己的“普宁标签”。
如今的普宁,依然在快速发展:高铁站的开通让它与大湾区的联系更紧密,服装产业向“设计+品牌”转型,中药材市场拥抱电商新业态。而揭阳与普宁之间,也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上不断推进,共同融入潮汕都市圈的发展。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上的“代管”与“被代管”会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潮汕人”这个共同的身份,终将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携手前行。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