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来无事,于是到老城的鼓楼步行街转了一圈。意外发现,步行街的变化还挺大的,并且明显感受到喧嚣热闹又回来了,那种久违的热烈气氛,让威记有种回到刚来银川时候逛步行街的那种感觉。那种市井百态和烟火气息,是商业综合体里感受不到的。
说起“鼓楼步行街”,对于“老银川”们来说,这是一条充满回忆和风韵的街道。这条步行街也见证了老城的繁华与落寞,还有重新焕发风采的瞬间。
不过,有意思的是,威记逛步行街时候发现,新开的黄金楼前人潮涌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潮,两边的店铺生意却一般,就连进商场的人们也都只是逛逛逛,提着大包小袋的人却不多,大概是“看的多,买的少”的意思。相反看到美食摊点,各式地摊摆卖,按摩等满眼都是,生意都还都不错。
那这些逛街的人们到底在逛什么?
或者人们更在意的是体验“逛”本身。这会不会是老城打造步行街和“老银川”情怀的机会?
或许,鼓楼步行街的活力本就不该用"买了多少"来衡量。那些捧着奶茶,边走边撸串,吃臭豆腐、舔雪糕闲逛的年轻人、坐在长椅上看过往行人的老人、蹲在地摊前挑拣小玩意的孩子,推着婴儿车前行的年轻父母,压着马路手牵手的小情侣,对着相亲角相亲照片和简介仔细或者随意评头论足的人们等,他们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松弛的生活节奏。
黄金楼璀璨的橱窗像舞台布景,两边商家喧嚣的揽客声,和霓虹闪烁焕发出迷幻的色彩,而真正的主角却是漫步其间的行人——有人对着仿古门楼自拍,有人围着地摊把玩商品,有人守在美食摊点钱垂涎欲滴,更多的人们在各种东西张望等。
这种"只逛不买"的现象,恰似给老城更新指了条明路。何不把整条街变成沉浸式剧场?当老银川风韵得以展示的时候,消费就自然变成了故事的副产品。老城“夜经济”的活力也彰显无疑。
夜色渐浓时,威记从商城往回走重新进入步行街,发现步行街显露出更生动的面貌。烤面筋鱿鱼串的油烟混着店家的促销声飘过来,卖发光头饰的摊主和顾客讨价还价得像说相声,按摩摊的阿叔阿婶们边捏肩颈边跟顾客聊家长里短。黄金楼的促销宣传等这些鲜活的市声,比任何霓虹招牌都更能留住脚步。
有城市研究者说的"第三空间",大概就是这般模样:不是家,不是办公室,而是让人心甘情愿消磨时光的所在。鼓楼步行街若能守住这份烟火气,或许比引进多少奢侈品店都来得珍贵。
最近经常听到说对老城进行“城市更新”,各种修路和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怎么没有想过把老银川的风韵和人文故事植入到其中?当人们驻足的时候,有关老银川的过往也会慢慢渗透到人们的脑海中,对这座城市的认识也会慢慢加深。
或许人们喜欢逛老城,也是想品味到这些有关“老银川”的记忆吧?就如同宁园中,威记就看到很多年轻人驻足读着银川的老城门故事,这应该是他们第一次感受银川的历史吧?
兴庆区的机会或许就藏在其中!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